第二百一十章 记入史册

城门口,陈进站在高处,敲着锣,下面围着的一堆百姓这才安静下来。

“大家静一静。”

小声议论的人也闭上了嘴,看着告示旁边的陈进。

“大家听我说。这次要修的路是从樊涛村修到涵苗镇的孔庄。王爷找人预测过了,若进度快一个冬天就能修好,不影响大家的春耕。”

“那里是有瘴气,但,我们会保证大家的安全的。王爷找了专攻瘴气的人,我们还有专门对付瘴气的药。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死于瘴气的。”

陈进话落,下面就有人小声议论开来。

“这是真的吗?”

陈进继续往下说:“还有,这次去修路,每户去一人,去一人便可以免一个人的人头税,去两人免两人的人头税。每户最多也就只能免两人的人头税。”

“当然不愿意去的人,可以以钱顶工……”

“看来这徭役是免不掉了。”

“不过,可以免人头税呢!这倒是挺好的,以前,从来没有过。”

“我家都指望我干活了。”

“这大冬天的哪里有活干。”

“没活,好歹能休息一下啊!徭役,那活得要半条命,……”

“咱们的命不值钱。”

“哎!别说,小心被抓起来……”

“回去吧!回去再说。”

……

城门口一堆人议论纷纷,很热闹。知府家也是一堆人,议论纷纷,也好不热闹。

武大人问道:“怎么突然就说修路了呢?”

武大人病了两个月,这不,病刚好点,就听说了修路的这个消息。十分惊诧。

刘大人斯条慢理的回答道:“也不是很突然,前两个月,王爷曾提过。那时只是说了一说。”

两个月前,康王府的事仿佛还历历在目。

武大人年纪大了,有点不容易接受这样突如起来的大事,他质疑的问道:“这事千真万确了?”

“告示都发出去了,当然是千真万确。”刘大人鄙夷不屑的看了一眼武大人。

“这事,这事可不小,要上奏折禀告皇上吗?”武大人心忧的望着窦知府。

窦知府皱着眉头,他也是没有好办法:“我也正想跟大家商议一下这事,该怎么办。上奏折肯定要上的,这么大的事情。”

于大人低声提议道:“其实也可以暂时不上奏折,等路修成了,再上……”

“不妥。”窦知府离开打断了于大人的话,“等路修成了,就是先斩后奏。先斩后奏,皇上威严,皇帝的面子在哪里?皇帝怪罪下来,咱们不是祸从天降吗?”

于大人扯了扯嘴角,还不是你知府不愿意担丁点责任。

康王不想得罪,皇帝更不想得罪。

你倒是想得美!

李大人出钱买了个官,他初上任,对这些事还不通窍。他性子又单纯,他不明白的问道:“等奏折到了京都,这路都已经修了大半了,上奏折又有何用?”

李大人的问题刚问出口,就得到刘大人的鄙夷:“这意义不一样。你年轻不懂!”

李大人毫不生气,他厚着脸皮,虚心的又问道:“那现在咱们如何?是同意呢?还是阻止呢?”

阻止?

你怎么阻止?

告示都发下去了。

李大人得到了不少白眼。

李大人依旧面不改色,自嘲的一笑,继续说道:“嘿嘿!我就一说而已。你们别这样看着我啊!我觉得,做个样子,还是需要的。什么都不做,怕是不好。”

这回众人都若有所思起来。窦知府看着他点了点头。

屋里的人对望彼此,二三个人凑到一起,小声议论起来。

突然,李大人又出声了。

“各位,我想问个问题?”

一屋子的官员,都是官职比他大,年纪比他大的人。他们都同时朝他看过去,眼中尽是疑惑与不肖,仿佛在说:你个毛头小子,又要问什么傻问题,快问吧!太傻了,就懒得回答你。

李大人顶着众人的目光,羞涩的挠挠头,问道:“各位,我想问的是,修路的钱,从哪来?”

这次的问题,让大家都沉默了。

修路的钱?

众人面面相觑。

对啊,修路要用钱的,修路的钱从哪来?

这事似乎有点悬?很悬!

这事情似乎哪里不对劲呢?

众人无声的对望,满眼的疑惑与担忧。

李大人哑然,他们都没想到钱的事啊?

不会,康王也没想到吧?

……

窦知府上奏的奏折还没写好,城门口告示又贴出来了。

这次讲得更细致。

每户年过十七者,年不过五十三者,算人丁,每户除女户必出一人丁,每户多于十个人头每多出十人,必须出一人。每户,不分白丁,商贾,官员,皆不可雇佣他人服徭役,不想服徭役者,每一人罚白银五十两。

这告示可就是针对商贾,官员了。这告示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商贾,官员,就是,你们家也要服徭役,服徭役的人必须是,必须你家里人去,不可让你家的下人去,家里人不去,就只能罚钱。

这罚的就是他们这些官员与富商吧!

五十两银子一个人?

有是有,就是有点肉疼。

王爷自己带头先交了二千二百两白银。

窦知府咬牙交了二百五十两白银。其他人见状,不想自己家人去的只得交白银。

原来钱是从这里来的。

难怪,王爷修路,不惊动朝堂。

不管这路修得成,还是修不成,皇帝大概都不会说什么吧,最起码不会责罚康王,毕竟,修路又没要朝廷出一个铜钱。

当然,这罚的银子并不够用来修路,不够的当然要从富商那里得。

康王的话说得很好听,让商贾,官员,名流,捐赠白银修路,等路修好了,立碑,传承万代。

富商也不在乎这点银钱,再说,若真能修好这条官道,大泽有一条向外畅通无阻的通道,真如王爷说的,大泽通向涵州府的涵苗镇,那对他们行商的人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这路等于是来钱的路。

商贾们也愿意捐钱去修路。

钱的事就这样明面上算是解决了。

三日后,成百上千的人动身去往大泽东边的樊涛镇,开始修路。

最早到达樊涛镇的人,被带到一处安置。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众人惊呆了。每个人诧异的望着眼前的摞得高高的一对白馍馍,当然,旁边还有一堆黑馍馍。

“咦!竟然有白馍吃!一个人竟然有两,一个白馍一个黑馍?还有肉汤?”

站在前面,看得真切的人惊叫起来。

这叫喊声惊动了所有在场的服徭役的人。

“这是真的吗?有白馍,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白馍馍呢!”

“真的,真的,堆在前面呢!”

“我瞧瞧!”

“我也要瞧!”

“……”

胆小的人裹足不前,翘首以待。胆大的人蜂拥而上,往前挤去。

康王府的侍卫见状,赶忙来维持秩序,有侍卫大声高喊:“别挤,别挤,每个人都有。别挤……”

喊声再大也盖不过因为吃食而向前拥挤的人群。

食物对从没有吃饱的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哐哐哐哐哐哐哐哐哐!”

木棍敲打铜盆发出巨大的声响,可知道敲铜盆的人脾气有多火爆。

拥挤的人群顿时被震得愣住脚了。

侍卫董梁厉声喊道:“静一静!都给老子静一静!再叫唤别怪老子不客气。”

董梁粗犷又带着凶神恶煞的声音响起,众人害怕的朝后退了两步。

看着满脸凶相似乎带着血腥味的董梁,在场所有的人都不敢再往前挤,也不敢说话。

此时,此地安静得如同坟场。

董梁锐利带寒气的目光扫了周围一圈,才开口道:“今日说一下规矩。每日吃饭排队领馍。若抢者,今日便没有。日后干活,每二十人一组,五组为一对,每组选组长一名,每队选队长一名。另有总队长。你们一切都有听从组长对长总队长的。不得擅自行动。围规者,鞭十。”

“这么多规……”

议论声刚起,董梁抽出九节鞭,猛地抽向地面,鞭起,风声至,沙土随之扬起,近处之人俱闭眼侧过头颅,巨响在耳边响起,耳膜震荡,几欲捂起耳朵。风散,灰落,回头,只见,地面现一条长长的狭沟,深三寸。

说话之人张开的嘴巴似乎被冻住了,闭不上。

众人面面相觑,咽下了要说的话,个个脸色发白,心中发怵。

董梁缓缓的收起九节鞭,扫视全场,冷声道:“现在排队领馍,打汤。”

杂乱无章的人很快排成了一排,井然有序的排队领馍打汤。

除了锅碗瓢盆的声音,就只剩下咽口水声。

众人饱餐一顿,心想,这次来对了,为了这顿饭,干多苦的活,也值了。

他们也确实值了,活苦,餐却顿顿有馍有肉汤。

有人干完活回去,竟然长胖了几斤,长个子的就更不用说了。

以致,有些人回家了,家中人都不敢认。

众人伙食好,有一部分是小紫的功劳,还有柳云灿养兔子的功劳。

这都是后话。

……

窦知府在府衙心惊肉跳的等着修路出民怨,等来等去,却什么事也没发生。

坐不住的他亲自跑去了樊涛镇去看过之后,心中感叹,他不如康王。

他不如他有胆气,说修路就修路,他没有他智慧,钱,说筹就筹来了,他没有他有策略,他没有他……他甚至没有他爱民。

他从没没见过有哪个人徭役时能长胖的。

而这次,他见到了,而且,见到的不止一个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窦知府望着已修了有数百十步的官道,望着热情洋溢,奋力干活的百姓。

他知道,着条通往涵州府的官道必将建成,这条官道也必将记入史册,万古流传。大泽也必将脱离贫困,或许还能成为涵州府那样,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窦知府心中涌起了一股从未有过的豪情。

这或许也是他的转折点,他或许也跟随着这群百姓被大泽人永远记住,留在那地方志里。

窦知府突然转变了态度,对于,周子箫来说,他做事更加顺心顺意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