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楚庄王第35节止戈为武

晋军能不败么?晋军的惨败令楚庄王以及所有的楚国将士都很兴奋,终于报了城濮之战的仇了。但楚庄王并未对晋军赶尽杀绝,他命令楚军停止进攻,放任晋军渡过黄河去,楚军涌入晋营,整车整车地搬运着战利品。

而晋军士兵,仍旧为渡船而争抢,乱成一团。直到黄昏,楚庄王将军队驻扎在邲地,看着可怜的晋国残兵夜里渡河,史料记载:晋军夜里渡河,喧吵至天明。

天亮了,初夏的太阳照耀在楚军将士们的脸上,那是一张张扬眉吐气的脸,洋溢着无比的激动与骄傲。大将潘党对楚庄王说:“大王,我们收集晋军士兵的尸体,在上面建一个京观吧。”

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土堆上面建一个门楼,这个门楼就是“观”。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习惯,既掩埋了敌军尸体,又显示了军威。

由于邲之战大胜晋军,给城濮之战后数十年来一直被晋军压着的楚军带来了极强的振奋,潘党这样的武将提出的建议应该说是合理的。是的,象这样载入史册的大胜,应该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纪念,告诉他们祖先曾经的荣耀,以及武功的重要。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但楚庄王不同意。他带着众将,站在黄河边邲地的那个小山坡上,初夏的微风将众将的盔缨徐徐飘起,望着黄河水奔腾远去,楚庄王转过头对大家说:

“众位将士,也许你们有所不知。古人创作了文字,其中这个武字,便是止戈二字的组成,止戈为武啊。

想当年,武王率军战胜纣王大军,曾作《周颂》。武王说: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武王的意思就是要收起戈矛,藏起弓箭,追求美德,陈于《夏》乐。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天下。

武王还在《周武》中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七种德行的武功才是真正的武功,不施暴,灭战争,保国家,定天下,安百姓,和诸侯,积财富,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武功,这才是值得向子孙后代展示的功绩。

但是现在呢?不谷如今让晋国和楚国两国的士兵暴尸于野,这叫残暴不仁。不谷通过显耀武力的方式使诸侯畏惧,并不能消除战争。既没有消除残暴,又没有消除战争,谈何确保了国家安全?

晋国虽败,但实力仍然很强大,我们有什么资格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便是天下第一了呢?这次胜利,只是乘人之危、趁人之乱而侥幸获胜。不谷所作所为,还有许多是违背老百姓愿望的,甚至还很多,百姓并不安定。

不谷在德行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勉强和诸侯相争,与各诸侯无法和平相处。百姓不定,诸侯不和,天下不定,我们又怎么安心发展生产积累财富?

武功应有的七种美德,不谷没有一种是具备的,所以不谷是没有资格建京观以昭示子孙后代的。但既然我们胜利了,我们就在这里为我们的祖先修建一座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祖先吧。

希望将士们记住:武力并非不谷所求,至于建京观,那是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敬之国,戮杀其首恶后而建,以昭告天下,惩戒罪恶。我们看晋国,并没有任何的罪恶,这只是两军交战,晋国的将士们为国尽忠浴血疆场,这是值得尊敬的。”

史料详细记载了楚庄王的这篇经典演讲稿,也就是在认真阅读并理解了楚庄王的这番话,笔者才最终敢说,春秋的霸主中,楚庄王是春秋历史上最值得敬仰的一位诸侯国君主。

这是一种伟大的理论,对于战争的解释,对于武功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国内,整顿吏治,强化法治,重视人材,发展生产,安定百姓,富强国家。国外,伐戎以勤周王室,努力融入华夏中原,平灭舒、庸、麇等国,结交巴、秦、齐、鲁等诸侯,就算是在与晋国的这次邲地之役中,他也不赶尽杀绝,放任晋国残兵渡过黄河。

楚庄王,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中的各国和平相处。他用周武王提出的止戈为武的理念再次教育楚国将士,将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他争霸中原,不是为了纯粹当一个霸主以图一个虚名,他希望整个诸侯世界在以楚国为首的领导下,大家平等相处,和平相处。他不喜欢召集那种没有实质意义的诸侯会盟,齐桓公、晋文公动不动便会盟诸侯,楚庄王不,他只召集过一次会盟,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讲。在这次会盟中,楚庄王再次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让天下诸侯无不对他赞叹信服。

历史记录了楚庄王太多太多的细节,以说明这位伟大的楚王的胸怀坦荡、礼贤下士、自省自警、善于反思和改过自新。

楚庄王所灭的国家,那都不是周王朝所封的诸侯,而已被列为蛮夷的几个小国,那是为了楚国疆土和消除隐患的需要,目的就是消灭战争,从而实现楚国人民的安定。而对于中原各国,他总是以兄弟相待,兄弟不和难免有争有斗,但不能因此而灭了他们,如郑、宋、陈等国。他曾经灭了陈国,但很快便接受了申叔时的建议并作了反思,他很快改正错误,恢复陈国。他曾因楚国陷入重重危机中而在刚即位时自暴自弃,整整沉沦了三年,但很快便一飞冲天。很多很多,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还要提到。

而这一篇以止戈为武为主题的演讲稿,提醒当今的某个超级大国,应该好好学学。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