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楚武王第20节崩于征途

前面提到了赖国,那先讲讲这个赖国及相关文化吧。

古赖国应是在今天的河南息县包信镇一带,据说是周文王分封第十九子姬叔颖此地,从而建赖国。爵位是子爵,姬姓国。

赖国国力太弱小了,早在楚武王时期,便不得不臣服于楚国,再过一百多年,到公元前538年,正式被楚国所灭。

赖字在古代的读音与厉字相通,根据古汉语同音通假的规则,常常与厉字混淆在一起,赖国也因此被称为厉国。

有趣的是,在我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有三个姓是联宗的,那便是赖、罗、傅三姓,后人还成立了三姓宗亲联谊会,这个依据可能便是楚灭赖时,一些赖姓子弟为了逃避灭族,将赖姓改成了同为姬叔颖之后的罗、傅二氏。

我们接着讲楚武王。

楚武王很快重新站起来了。历经近十年的修养生息,楚国已然恢复元气。压在楚武王头上九年之久的鄢水之败的仇恨之火,该燃起了!将士们,攻灭罗国,一雪前耻!

而这近十年来,罗国却由于曾经大胜楚国而骄傲自满。史料记载,罗国的国君不但没有从此时刻提防楚国的报复,反而高攀了一位姬姓诸侯的公主季姬。

估计这位季姬是非常漂亮的温柔或者在某些方面能够太吸引老公,反正罗国君是从此不理朝政,“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最后是“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敢情这个罗国是因为季姬而最后国家离心离德,导致亡国。

但不管如何,这一次,楚武王亲率楚国精锐,一举攻下罗国,罗国就此在历史上消失。罗国的灭亡,使楚国彻底完全地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接下来,楚武王要攻伐的是汉东诸姬之首随国。

公元前689年,年愈古稀的楚武王雄心不减,再次伐随。说起楚武王,他一生中伐随之战进行了三次,但都是胜了而不灭随国。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一旦吞并了随国,楚国便完全暴露在中原各强大的诸侯国面前。

楚武王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需要的是随国对他的臣服,从而使随国不再成为汉水各姬姓诸侯的带头大哥,更让随国成为楚国在东边的屏障。

这是一种极具长远眼光的战略思想,单凭这一点,楚武王就令人不由叹服。

第三次伐随,理由也是因为随国又背弃了盟约,倒向了中原诸侯。在夹缝中生存的随国,也是个可怜儿,里外不是人。

史料记载,随侯朝见周天子,却被周天子指责他投靠楚国。随国没有办法,只好表示改正错误,与楚南蛮断了关系。

楚武王得到了这份情报,二话不说,便率兵来教训。这便是楚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三次伐随之战。

但是,这一次伐随之战,楚武王虽然是亲征,但并没有尝到胜利的喜悦。就在楚军到达汉水东岸后不久,伟大的楚武王心脏病突发而亡。史料记载“心疾猝发”。

一般碰到此等突发事件,群龙无首,极其危险。但协助楚武王伐随的令尹斗祁却是易常冷静,他非但秘不发丧,更是率楚军按原计划东进。

最后楚军兵临随都城下,随侯不胜惶恐,被迫派人与楚人签订合约,臣服于楚。大将屈重代表楚武王进入随都,与随侯会盟。手续办完后,楚军才收兵回国,直抵汉水西岸后,才为楚武王发丧。

八百多年的楚国历史,其中有400多年一直是以周王朝的子爵诸侯国而存在的。只有从公元前704年起,楚君熊通僭号自立为楚武王开始,楚国才完全以自立的姿态雄起于列国。

楚武王是一位伟大的君主,终其一生,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一生文治武功,多次亲征讨伐,积极开疆裂土,无视庸俗礼制,创县制,改官制,强法治,置陈兵之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楚国的崛起和强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到他的后世楚庄王时,已然成为春秋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位列春秋五霸,而楚武王,堪称荆楚大地古代楚国第一王。

楚武王崩后,其子熊赀即位,史称楚文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