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楚庄王第41节春秋霸主

但是,公元前593年,一代名相孙叔敖因病逝世,楚庄王丧失了最有力的一条臂膀。而不幸还在继续,两年后,即公元前591年,一代名君、春秋霸主楚庄王因病逝世了。

令人扼腕叹息啊,楚庄王是这些年来殚精竭虑积劳成疾啊,担任楚王二十余年,崩时连四十都不到,可谓是英年早逝!

这是一位春秋数百诸侯国君中排名前列的英明国君!历数各国明君,能够真正叫春秋霸主的又有几位呢?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悼公应该是算上了。尽管我们学的历史说有春秋五霸,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但对于宋襄公的那种蠢猪式的霸业,至少很多人只是一个呵呵而已。而秦穆公,在强大的晋国面前,永远只能是活动在中原以外,最多算是西陲霸主,是针对西戎部落的称霸。

也有人说,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也可算在春秋五霸之内,但他们只有无休止的战争,靠着短暂的战场胜利取得的所谓霸业,在笔者眼里,算不上真正的霸主。吴越两国,从现身江湖到击败强敌,会盟诸侯,威服中原,再到国家破亡,仅仅几十年功夫而已,这种霸业,不算也罢。

也有人说到了郑庄公,这位春秋伊始的郑国国君,确实是火了一把,但最多只能说“这个人很厉害”,冠之以当时的春秋小霸勉强可以。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楚庄王,则是一位全方位的值得称道的春秋霸主!

这是一位具有超强隐忍力的楚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历史上,凡是能够隐忍的,许多后来都成就了大事业。如后来的勾践,在吴王宫隐忍三年,最后终于被放归回国,后来一举灭吴;后来的孙膑,通过隐忍逃出庞涓控制并最后在孙庞相争中胜出;三国时的司马懿,隐忍多年,最后一举消灭曹氏,独掌魏国大权;明朝的朱棣,也是数年装疯卖傻,最后终于夺得大明王朝。

隐忍,是一种能力,超强的能力。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唯有高手中的高手,才能将这种能力给发挥出来,而不是简单的甘于寂寞,更不是自命清高,忍常人所不能,隐心中之大志。

这是一位武功赫赫的楚王。率兵灭庸,服群蛮百濮,伐陆浑部族,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平定若敖氏叛乱,伐陈灭陈复陈,伐郑,与强晋邲地决战大胜,再灭萧国,兵围宋国九个月等等,仅仅二十三年呐,不,应该说只有二十年,因为其中三年,楚庄王是无所作为的。但就在他决心一鸣惊人起的二十年里,楚庄王率领楚军“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要知道,八百年楚国,也就灭六十余国,拓地五千余里,可见楚庄王之武功有多强了吧。

这是一位对人材如饥似渴、不拘一格使用人材的楚王。公元前611年,他在被劫持事件中发现和使用了庐戢黎,三年隐忍期中他发现和使用了伍举、苏从等一批人才,此后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舟、养由基、屈荡、申叔时、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成为楚庄王中原称霸的股肱之臣。

史料记载了一则关于庄王问卦的故事。楚国有个相面先生非常有名,因为百算百中,没有过失误。楚庄王闻之后便召见了他,问他为何会这么灵。相面先生就讲了实话,他对楚庄王说:

“大王,其实我并不没有看相的本事,我只是比较擅长看人的朋友。比如,对普通老百姓,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顺老人,尊敬兄长,为人忠厚、恭谨,那么这个人自己家里一定会富足起来,自己也一定会有一天能够飞黄腾达,这便是所谓的吉人天相。

对当官的人,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忠诚可靠,品德高尚,乐善好施,那么他就会天天向上,不断进步,从而也一定会升官加爵,这便是所谓的吉臣之相。

对于君主,如果他的臣子多是贤能,身边的人也多是忠良,能够在君主有过失的时候纷纷进言劝谏,那这样的君主所治理的国家就会日益安定,自身就会日益尊贵,天下就会日益敬服,这是所谓的吉主之相啊”

楚庄王听后大悦,从而加紧收罗贤士,身边很快便有了许多贤良之材,为他称霸于天下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这是一位低调谦虚、善于纳谏、勇于改过自新的楚王。对任何人对他的谏言,他都很尊重,不以对方身份高低为标准来决定是否采纳,而是看是否有道理。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包括三年隐忍期伍举和苏从的进谏、虞丘推荐重用孙叔敖的建议、伍举在邲之战时的主战之言、申叔时的复陈建议、优施劝说楚庄王葬马等,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得对就采纳,有错就改正,这就是楚庄王。

他在晋楚邲地之战后取得大胜后,在黄河边上发表的那番演讲,把自己这位大赢家贬得几乎一无是处。在邀请各诸侯来楚国,在高台上对各国诸侯所讲的话,也是谦虚得令人感觉是在作秀。但他真的不是作秀的,他向各诸侯发出的不是号令,而是承诺。所以,楚庄王迅速赢得了各国诸侯的尊重,整个春秋江湖,纷纷向楚国靠拢。得人心者,得天下也。这便是楚庄王。

其中,关于优孟,我们还要另外讲一讲,这是一位传奇人物,一位仅仅是楚庄王身边的一个小人物,但仍旧历史留名。

这是一位注重经济发展的楚王。春秋到处都在打仗,所以春秋是血腥的,“春秋无义战”,各诸侯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打仗,为了各自争霸的需要打仗,而打仗的基础便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楚庄王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位之初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商业繁荣,特别是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时期,楚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发展林牧渔矿业,重视商品流通,便楚国国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升,这些我们在讲孙叔敖时讲得比较多,这里也不多列举了。

这是一位具有长远战略眼光、重视外交的楚王。他通过勤王获得了周王室的肯定,通过问鼎告诉全天下,楚国本就是中原一份子,从而将楚国从中原诸侯长期固有的南蛮小国的意识中走出来。这是一个大手笔,中原之国皆兄弟也。兄弟可以有争有吵,但不能互灭也。但对于四方夷狄蛮戎,那便可以放开手干,该并的并,该收的收。

天下诸侯那么多,但楚庄王只把晋国当成了真正的对手。为了让楚国从城濮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楚庄王必须战胜晋国。而战胜强大的晋国是需要下一盘战略性的大棋。在大盘大棋中,他东联齐国,西联巴秦,对晋国形成了战略包围。同时,平定内乱,收服小国,消灭内忧,将外患全部集中到晋国这一个点上。最后,向着这个点发起强有力的挑战,最后通过邲地之战,战胜晋军,称霸中原。

这是一位心怀仁义并且有着一定浪漫主义色彩的楚王。平斗越椒之乱后的庆功宴中,他妙计放过了那位非礼自己妃子的将军唐狡,最后使唐狡对自己忠心耿耿,关键时候冒死救了自己。楚庄王不但提出了“止戈为武、以战灭战、天下大同”的思想,而且努力去实践这个思想。所以,他拒绝建京观,尽量不召集会盟,灭陈复陈,宽恕郑国,他甚至认为晋楚邲地之战后,各国应该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了,楚国在维持整个春秋秩序中是有着主导权了。所以,当他的重臣申舟出使途中被宋国杀害时,他是出离愤怒,最后发动了他在位期间的最后一次大战。九月围宋,迫使宋国崩溃。即使这样,楚庄王最后还是原谅了宋国。原谅了宋国,楚庄王没有要求赔款,没有要求割地,而是要求了八个字:尔不虞我,我不诈尔。

这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春秋名将!他沉着冷静,一生多次遇险,总能够在沉着冷静中化险为夷。邲地之战中,他谋划了整整三年,先打陈国,再打郑国。由于晋军未出三军,楚庄王便在与晋军交战中故意两战两败,示弱以惑晋军。为了引诱晋军来救郑国,楚军围了郑国整整三个月。这不但是一场正面战,更是一场心理战。在大战爆发的一开始,楚庄王并没有按常理出牌,而是突然发动进攻,直接冲散了对方的中军,令晋军短时间内促不及防,中军溃败,从而全线崩溃。

只是可惜,天妒英才!公元前591年,刚刚把楚国带上春秋霸主之路的楚庄王因病逝世,楚国,这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春秋明星,便慢慢暗淡了其光辉。而晋国却DUANG的一声,迎来了春秋历史上其中之一的顶尖牛人晋悼公。从此,楚国便又沦落到被晋国压制的年代,楚国发展的路线断涯式下滑,甚至到了后来,被一个真正的而且是小小的南蛮之国吴国给差点灭国。

相信那个时候的楚国人民,无限怀念他们的祖先,伟大的楚庄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