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楚成王第13节泓水之役

宋襄公自孟地会盟被囚禁了几个月,现在虽然回到了睢阳继续当他的宋公了,但他胸中那一口恶气始终在心口郁结着,这口恶气混杂着满满的恨意。是的,他恨死了楚成王,总想着报仇雪恨。但这个恨在那时还算是排第二位的,他更恨另一个人,谁?郑文公。

因为郑文公居然是中原诸侯中第一个倒向楚国的人!在孟地会盟时,郑文公是第一个发表言论公开支持楚成王主持会议。好吧,对楚国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你郑国嘛,今天不报这仇,誓不为人!

公元前638年,也就是孟地会盟后第二年,宋襄公听说郑文公去朝见楚成王了,心头的火再也忍不住了,大怒,不顾众臣的反对,起倾国之兵,亲讨郑罪。

郑国一边派人向楚国求援,一边固守城池。郑国也是一个很会守城的国家,是的,经常被人扁,自己也慢慢掌握了在被人痛扁中保护自己的一般性规律,那便是将城修得坚固一些,将守城武器准备得充足一些。

进攻不行,但防守能力超群,这便是中原不少小国的本事。郑国的守城当然是可以的,宋军短期内是不可能攻下郑国的。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楚成王正愁没有理由教训教训宋国,此时听说宋国讨伐郑国,大喜,他随即派出令尹成得臣率楚军救郑国。名将成得臣率楚军迅速北上,但楚军的方向是宋国都城睢阳,而非正在被围攻的新郑。醒目的帅旗下,战车上的成得臣已然定下了一个围宋救郑的计策。

郑军并非弱旅,守个城一时肯定守得住。所以楚军的方向并非郑国,而是宋国都城睢阳,这一次,他一定要与宋军真刀真枪干一架,要么在战场上击溃宋军,要么便攻占睢阳。

最好是将宋军引至外围来战,攻城战太消耗军力了,成得臣深知宋军的防守能力也是超强的,上次虽然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攻打过睢阳,但毕竟睢阳城易守难攻。

宋军的探子很快便将楚军向睢阳进发的消息报告给了宋襄公,宋襄公大惊,他知道哪怕是自己能够攻下郑国国都新郑,但如果自己的老巢睢阳被占了,那将可能是灭顶之灾。他立即下令阻击楚军。

成得臣得知宋军并未撤回睢阳,大喜,命令部队加速推进。就这样,宋军南下阻击楚军,楚军北上进攻宋国,两支部队终于在宋国的泓水相遇了。

应该说,宋军是比楚军要早到泓水北岸的,宋襄公很快结营列阵,严阵以待。随即楚军也到了泓水南岸。

对一员名将来说,此时应该是要进一步分析敌我态势,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制订正确的作战策略。他的儿子成大心便建议成得臣,暂时称在泓水南岸驻扎,择机渡河。但成得臣很自信,他等不及需要一场象样的胜利。泓水南岸,早就准备停当了渡船、木筏等,这是先锋斗勃的功劳。

泓水边,他对成大心等诸将发表了战时动员:

“将士们,河对面是什么?难道真是我们的敌人吗?不是,这是一群待宰的羊!碰到这样一群羊,我们还等什么?跟着我,冲过河去,将敌人赶尽杀绝!”

他不必担心对岸的宋军会来个什么半渡而击,也不必担心对岸的宋军会以逸待劳,因为他的情报告诉他,对岸的指挥官是那个满嘴跑着仁义道德的宋襄公。

一切如成得臣所料,楚军先头部队刚渡过泓水,大部分正在渡河,这本是宋军发动坆击的最佳时机,但宋襄公没动。当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一时尚未完成点阵的编排,这本也是宋军发动攻击的一个好时机,但宋襄公仍然没动。

楚军有惊无险地避免了被动,这正是成得臣在战前无数次地分析敌军统帅后作出的大胆决策。如果宋军统帅不是宋襄公,那自己得另图良策,但正因为宋军统帅是宋襄公,那他一定会遵行“战礼”来与楚军作战。

春秋江湖虽然血腥残酷,但无论在哪个领域,礼是很重要的,礼仪涉及广泛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问题。

宋襄公是将礼作为自己生命线的一代君主,在他的眼里,行军打仗也是要守礼的,当他的部下建议他趁楚军半渡之时或者尚未准备好时主动出击,他便训斥:“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古时作战,哪怕是到了战争紧要关头,都不能忘记仁义两字,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

成得臣完全掌握了宋襄公的心理,所以他敢于直接渡河与宋军交战。这便是名将的风采,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及时把握时机,渡过泓水去。

当楚军战阵结成,宋军的恶梦开始了,正如成得臣所言,在强大的楚军面前,此时的宋军尤如一群绵羊碰到了一群猛虎!楚军本就擅长野地作战,可以说,在当时的整个春秋江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战斗力能与楚军相提并论,而宋军的战斗力,如果放在守城上还可一提,放在野外,那只能是一个呵呵了。

楚军的第一轮攻击,就完全击溃了宋军。楚军根本就没分左中右三军联动进攻,战士们直扑敌阵,宋襄公的战鼓还没擂响,楚军便杀了过来。

宋襄公也许还在怒骂楚军不讲规矩,都未击鼓便开杀了,但还没待他骂出整句,一支羽箭便飞了过来,正插进他的大腿,宋襄公一声惨叫,从战车上摔了下来。

楚将斗勃驱车杀来,欲擒宋襄公,幸亏宋军一车疾驰赶到,只听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话音未落,只见一宋将铠甲已被鲜血染红,挺?奋勇向斗勃战车杀来。斗勃大怒,放弃宋襄公,挥?相挡,一来一往,两人已战数回合。

宋襄公护卫赶紧将他救起,扶至战车。宋襄公一看,原来救驾的正是自己的兄弟、司城公子宋荡。宋荡一面奋勇抵挡住斗勃,一面大叫:快护送主公撤离。

宋襄公眼擒热泪,这就是兄弟呐,但自己留存此处已成累赘,趁宋荡截住斗勃之际,喝令一声:走。然后掉转车头而去。

宋兵见主帅受伤败退,哪还有战意?一时军心顿散,慌忙后撤。没有准备的撤军很快便成为溃败,楚军全线追击,宋兵死伤惨重。楚军如群狼扑入羊群,一个个杀得兴起,宋襄公回头看着宋兵死伤惨状,不由长叹,老泪纵流。

斗勃乃楚军猛将,而宋荡已是负伤之身,数合之后,已无招架之力。斗勃一戟挥过,可怜宋国公子宋荡被刺入车下,当即毙命。斗勃抖擞精神,正欲乘胜追击,却见前头出现一支部队,原来负责守城的公子目夷听闻前线失利,立即率军来援,终于将宋襄公救回睢阳城去。

连一天都不用,楚军便大获全胜,以极其微小的代价,让宋襄公的这支“仁义”之师伤亡、被俘大半。其中,由宋国公族子弟所组成的亲卫队在保卫宋襄公时伤亡殆尽,司城公子荡战死。这是宋国军队在历史上第二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上一次是被郑庄公打的满地找牙,而这一次是被楚国大将成得臣打趴下。

宋襄公是被打趴下了,他大腿的箭伤很重,只能趴在车上逃回睢阳。成得臣见宋军溃败,战役目的已然达到,也便不再下令攻城。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泓水之役,此役楚国重创了宋国,更让本欲凭仁义称霸的宋襄公彻底玩完。史料记载,宋襄公回到睢阳后,整个宋国公族因为青年子弟丧失殆尽,对他是满腹怨言,甚至群情激愤。宋襄公又气又急,箭伤越来越严重,虽然挨过了严冬,但春天来临时,宋襄公还是去世了。

可以说,是成得臣的这次泓水之役完胜宋国后,宋襄公一直坚持的仁义兴国仁义称霸终于象一出闹剧般落下帷幕,这对宋襄公的打击是致命的,再加上箭伤,公元前637年春天,宋襄公永远在春秋江湖中消失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