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求订阅。

第113章

贾祤的眼中, 当然是儿子是自己亲生的亲近。儿媳也是自家的人,那肯定站在亲人这一边。

在长寿宫里,贾祤陪着说说话。主要还是陪着皇太子夫妻一道露脸。她这般做法也要让宫廷里的宫人们知晓着。皇后是非常看重太子妃。

这态度得做出来,有些时候不做出来, 旁人怎么会知道。

长寿宫里, 这太子夫妻应该见的礼, 已经恭敬的问候了。

聊一番话后,钱太后有了勉励。然后, 皇太子一行人当然就是告辞离开。

贾祤也陪着一道再去一趟长乐宫。

等着贾皇后一行离开后。钱太后跟身边的钱清婉笑道:“可瞧出来了,皇后是重视太子妃的。”

“太子妃是皇后娘娘的嫡长媳,皇后娘娘如何看重都不为过。”钱清婉说了这一番后, 她又微微低头,她道:“侄孙女在宫廷里一直小住,倒是累姑祖母少了清静。一切是侄孙女的拖累。”

“与你有何干系。”钱太后摆摆手, 她笑道:“有你在跟前,哀家瞧着你也是心灵手巧,讨着哀家的喜欢。”

“便是你小住,哀家也盼着你多住一些日子。”钱太后的目光落在侄孙女的身上。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你且宽心,哀家将来总要替你谋一份良缘。凭着哀家在,没得让你愁了的道理。瞧瞧, 你一个小姑娘,你倒是心思里愁绪满满。”钱太后瞧着钱清婉这一位侄孙女。

钱太后又不傻, 她当然看得出来侄孙女的愁绪从何来。

不过是娘家人给的压力罢了。瞧瞧太子妃, 还没嫁进皇家前, 皇帝就给太子妃的父亲加官。

等着太子妃一嫁进皇家后,未来姚氏一族的富贵还长久着呢。

钱氏一族因着钱太后,也是享受过富贵日子。裙带关系的外戚攀着天家富贵不想撒手。钱太后能理解。

不过再是理解, 只要天子不乐意,钱太后只能退一步。

如果东宫这里走不通,最后钱太后能做的就是凭着她的脸面,在皇帝跟前替钱清婉谋一份良缘。

天下儿郎,多是有本事的。钱伯府的千金,只要不紧盯着皇家,哪里会真的愁嫁。

“姑祖母。”钱清婉听懂钱太后的心意。

越是听懂,钱清婉的心头微微颤抖。如果可以的话,其时钱清婉当然是乐意钱太后的这一番全做真。

东宫的皇太子已经迎娶嫡妻。钱清婉心中当然有退意。

再是娘家人的勉励。可宫廷内苑的妃嫔不是好当的。

便是如今的宫廷之内,瞧着那些妃嫔们的前程如何?

钱清婉不眼瞎,她在宫廷小住这些日子全是瞧清楚。

非是背后有支撑,想立足稳了。凭着钱伯府的势,那真不够。

娘家人想着攀了天家的富贵,不过舍了一个女儿。

可钱清婉想嫁为嫡妻,哪怕是皇家的妾,那还是妾。

妻妾不同。嫡子嫡女的身份不同,天然就有继承权的。

因为这一个世道里,妻者,齐也。

在富贵人家里,女子嫁为妻,更多就是两家结为姻亲。这背后也是一番的门当户对。

钱清婉更盼着的便是门当户对。相敬如宾的夫妻未尝不是一种适合。

长寿宫里。钱太后和钱清婉的心思一样,关于东宫不再奢望。

长乐宫。

皇太子夫妻一行人来见礼问安,还有皇后同来。

当然更主要还是李煜,这一个小童子在宋太后跟前也撒娇。

小皇子的撒娇,这让宋太后觉得挺是有趣的。她年岁渐长,如今就爱听一听孙子孙女们的欢笑热闹声。

李煜在宋太后跟前撒娇,皇十女这一个妹妹还是仔细的多瞧几眼哥哥。

皇十女年三岁,这般小的女童当然对着哥哥也好奇。兄妹之间有见面,要说常常见面也亦然。只是相处的时间不算太多。

皇十女有兴趣的模样,李煜就是更大方。他走前还拉了妹妹的手。

李煜有哥哥风范,不如说他一直当弟弟,他如今也乐意过一把哥哥的瘾。

长乐宫的主殿内一片小孩子的欢笑声。

皇太子夫妻这时候也是陪坐在下首。宋太后瞧着太子太子妃这一对夫妻。宋太后就说道:“皇后,哀家瞧着太子夫妻可谓天作之合。这一对姻缘好,天子赐婚好。”

宋太后喝过孙媳妇的茶,也赠了礼。这时候她就跟皇后聊聊天。

贾祤这一位儿媳当然是附合宋太后的话。

长乐宫里,这般的气氛最好。

一直等着太子夫妻告辞时。李煜还不想离开,他还陪着妹妹一道玩耍。

“母后,煜儿闹腾,您瞧瞧,他这会儿还舍不得妹妹。”贾祤笑着摇摇头。

“哀家就喜欢煜儿的闹腾,多喜庆,哀家听了耳朵里也欢喜。”宋太后不觉得孙子闹腾一点有什么错。

小皇子嘛,她老人家就乐意偏爱一点点。

“既然母后您乐意,儿媳也便是跟您求一回话。您瞧瞧,就让煜儿在长乐宫小住几日,也让他过足了做兄长的瘾。您瞧瞧,这可成?”贾祤一直待宋太后就显示了亲近的态度。

至少明面上如此。这态度得端出来,这做给皇帝看,也做给宋太后看。

“你都舍得,哀家哪能不依。”宋太后还挺高兴。

于是贾祤跟小儿子叮嘱一番。对于李煜而言,住了长乐宫他也不介意。反正还在皇宫,他一个小皇子想跑回了昭阳宫时,也没有敢拦着。

主要是小皇子李煜这会儿挺喜欢妹妹,他也想在长乐宫里待一待,还是多陪一番妹妹玩耍。

于是来了一趟长乐宫,等着离开时,少了李煜这一位小皇子。

等着离开长乐宫,到了宫门外。贾祤坐上凤辇前,她笑道:“烨儿,你们夫妻新婚宴尔,本宫也盼着你们多相处相处。往后要过一辈子呢,你们就得相互多多了解一番。”

“烨儿媳妇,你们且先回东宫吧。去吧。”贾祤摆摆手。

尔后贾祤坐了辇,她的凤驾回了昭阳宫。

皇后一行远去,太子夫妻就是恭送。

等着皇后一行瞧不见身影时,李烨瞧着自己的嫡妻,他笑道:“明娘,我们也回东宫吧。”

“嗯。”姚明娘轻轻应一声。

李烨想了想,他伸手,他主动的执起太子妃的手。

姚明娘轻轻的挣扎一下,最后她还是没有挣脱开。至于是使的力气太小,还是旁的什么原因,这些不重要。

太子夫妻一行回返东宫。

这太子夫妻的亲腻举动,那也让宫人们瞧见。

至少落于一些的耳朵里,这等行迹有人会议论。也有人感慨一回太子妃的幸运。

延年宫。

张昭仪当然也听说了太子夫妻的亲腻举动。

要论张昭仪有什么心思,她只是羡慕。羡慕太子妃。

至于为什么羡慕,那里面的原由就太多。不过再多的原由,最后也只能化为一声的叹息。

“人不同命,天数,天数。”张昭仪这般感慨。

大夏皇朝,凉州。

凉王府里,凉王李茂盼病一场。许是水土不服,李茂盼一路上还能坚持,等着到了凉州后,他就病倒了。

凉王妃细心照顾,李茂盼拖拖拉拉的养了半月余方才痊愈。

然后,李茂盼一痊愈,凉王妃秦氏又病了。

依着府医的诊断,凉王妃是又受累,又心绪过于担忧方才会如此。只要细细调养,必会平安无恙。

对于李茂盼而言,他的心中非常动感。一路西来,表姐待他的好全入眼中。

如今来到这样一个陌生又荒凉的地方。落入凉王眼中的贫瘠土地,还是扎根于此,子孙后代皆如此。

李茂盼心中的一股子凄凉感,在凉王妃秦氏这里得到了一种归宿。

许是如此,凉王李茂盼让府医无论如何也要治好凉王妃。

在李茂盼眼中,秦氏不止是他的表姐,更是他的心灵寄托。

等着凉王妃秦氏的病情慢慢痊愈时。李茂盼也知道京都皇太子的大婚喜事到来。

对于凉王李茂盼而言,皇太子的喜事于他而干系。

他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京都的繁华于他就像一场梦中。

倒是凉王妃秦氏劝解一番,凉王府给京都送了贺表,还是送了贺礼。这当然是皇太子大婚一事。

“这一辈子要让表姐陪我扎根于此。想一想我们的子孙就得活在这样一片荒蛮的土地上。”李茂盼说这话时,他的眼眸里全是失落。

“夫君,这里也不错。天高皇帝远,父皇管不着你。你往后想如何,就可以如何。”凉王妃秦氏笑道:“以前表弟不是最羡慕自在之人吗?”

“我倒觉得在凉州就挺自在。我们好好的,家书里还可以讲一讲凉州的优点。不止宽了京都母嫔的担忧。更是让自己看开。也多做一点实事,多替子孙们积累了福报。”凉王妃秦氏劝解了一番话道。

许是有表姐的宽慰,李茂盼也算得振作许多。

凉州事宜,也不过于李茂盼夫妻而言翻开人生的新篇章。

京都皇城,皇家有了新的储君,储君还大婚。

李恒对于皇太子自然是要求更严格。有些事情皇帝乐意教导儿子。

不过在教导儿子之余,李恒也做了一些事情。

李恒是一统中原的皇帝。有些事情他想做,那自然没有人能阻止。

至少皇帝想替宗室减负。当然这找的领头羊,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捧哏的,那便是代王李惞。

代王府。

李惞面圣一回,然后一回府后,他就挺沉默。

代王府的后宅里,贾元娘听着心腹禀话,只道王爷在前院书房待了许久。这午饭都不曾用过。

贾元娘了解枕边人,这一位代王就是一位富贵闲人。他这般为难,还忘记吃午饭。

能这般做法必然就是遇上难事。再想着代王进宫一趟。

贾元娘心思一收,她去了一趟前院的书房。

贾元娘亲自提着食盒去,她这一位代王妃在府上的威望高。

守着书房的王爷心腹太监不敢拦,还是恭敬见礼。

“去跟王爷禀了话,就道我给王爷送来吃食。”贾元娘吩咐一回。

代王身边的贴身太监赶紧应下话,然后去书房里禀话。

王妃前来,代王当然没有不见的意思。

于是贾元娘在代王心腹太监的恭敬态度下,贾元娘走进书房里。

代王李惞还坐在书案前,他似乎在沉思什么。他的面前还着一份奏本,上面有些一些字迹。但是又似乎不满意,那奏本有改动的痕迹。

“王爷,您便是有大事,也万万不能饿着自己。这事情还好就我知晓,要让母妃知晓,母妃还不得心疼坏了。”贾元娘一边劝话,一边说道:“时辰不早了,您饿了许久,这会儿先用些吃食吧。”

贾元娘提着食盒,这会儿搁在书房外间的桌上。

代王听着这话,他起身,他走到外间,这会儿走近嫡妃的跟前。

“全依王妃的。”李惞没有拒绝。前面李惞真没有吃饭的心思,不过这时候王妃亲自劝话,李惞同意了。

夫妻成婚这些年,膝下嫡子二人。这感情自然不必多讲,这挺不错。

宋太妃也喜欢贾元娘这一个儿媳妇,母妃和嫡妻相处融洽。两个儿子又是聪慧模样,这让代王李惞很是高兴。

于是给嫡妻多一些尊重与体面,李惞自然是习惯了。

这时候李惞用了吃食,贾元娘就在屋里陪着。

待李惞用好后,贾元娘又亲自收拾一下。

“王爷有要紧事,我便不打扰。我先回后宅了。”贾元娘不问什么要紧事情。她似乎来一趟就只是为了劝代王用饭。

“王妃,陪我说说话,我也有一些事情想与你商议。”李惞似乎真有为难的事情。

贾元娘一听夫君这话,她便又落坐。她说道:“王爷,不知道是何等事情,瞧着让您是为难坏了。”

“可不是让本王为难坏了。唉。”代王一声叹息。

贾元娘瞧着代王为难的模样,她就静静的聆听,她准备听一听是什么事情让代王这般的难受。

“皇兄召见本王,皇兄还讲了一些要紧事情。关乎了宗亲的爵位。皇兄有意更改天家关于宗亲承爵一事。”代王李惞是宗室亲王。

这等关系了宗亲的大事,他能不在意吗?

要知道他还有两个儿子啊。

“宗亲爵位有变故。”贾元娘一脸惊讶。代王李惞点头,他回道:“皇兄有两法,一法是宗亲承爵,代代递减。如此可让宗亲出了人才,也不至于宗亲繁衍数代后,宗亲人数太多。天家爵禄让朝廷承担不起。”

李惞说着这话时,他还说了皇帝给的明确算数之法。

人口的膨胀,只要多传承几代人,那几乎是几何倍数。真等着百来年,朝廷哪有那般多的赋税养了宗室。真心养不起。

因为如今的宗亲的爵王,哪怕有一些递减。可到底还是恩多。

或者说这递减是什么递减法子。在皇帝那里还想下一点狠手。

“其时皇兄的本意,倒不是真想除了宗亲的爵禄。”李惞又继续说道:“皇兄之意是想让宗亲也去边地就藩承爵。”

“皇兄膝下的皇子,除了太子,还有皇十二子年岁太小。其余诸子成年皆就藩。皇兄之意,皇子都当就藩,宗亲如此,更合上意。”李惞这一番讲了后。那可谓是惊了贾元娘。

“王爷,皇上发配皇子就藩,那也是就藩荒凉边地。如今让宗亲们也吃这等苦楚,还是离了京都的繁华,就怕许多人不乐意。”贾元娘说的实话。

有的富贵享受,没谁会想着去吃苦。何况宗亲们享受富贵习惯了,瞧瞧皇长子、皇次子就藩就丢小命的例子。这真不是好例子。

“是啊,皇兄也有此担忧。”李惞说道:“所以皇兄就是暗示本王,唉。”

“那王爷也不乐意就藩吧。”贾元娘还是了解枕边人。

代王想当富贵闲人,游山玩水还成。真的去边地就藩,代王一点也不想。

“还是王爷了解本王。”李惞承认了,他就是不想去就藩。

“可皇兄暗示二哥同意了就藩。”代王为难,那就为难在此处。

晋王这一位亲王同意了,皇帝也是明白的告知了代王。

都是宏武帝的兄弟,晋王支持皇帝,代王如果不支持,代王怕自己没有好果子吃。

“此事确实为难。要不,王爷跟母妃讲一讲,也让母妃给您出一个主意。”贾元娘提议道。

“这会不会让母妃为难了。”代王李惞更为难。他显然不想让生母担忧。

“王爷,这等大事,早早晚晚总不会瞒了人。早晚母妃都会知道,还如您亲自告知王妃。也免得母妃万一听着什么谣言,倒是更要瞎琢磨。”贾元娘劝了话。

至于替代王出主意,贾元娘不会做。

万一她的主意不合了代王的心意,那又何必。

还是由着婆婆出面更好。亲母子之间的谈话,那更容易,也更简单一点。

母子没有隔夜仇,宋太妃无论提什么建议,那肯定就是为了代王好。

代王在贾元娘这一位嫡妻这里得着这么一个答案。想了想后,他同意了。

于是夫妻一起回了后宅,还去了宋太妃那儿请安。

宋太妃如今荣养于王府。她平日养养花,听听小戏班子的唱曲。这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平日儿子儿媳和孙子们都是天天问安,这关心前,关心后。

宋太妃的日子过得舒坦极了。只是瞧着这晌后,儿子儿媳又一道来。

宋太妃这一想,她就有一点猜测。

“儿子给母妃请安。”

“儿媳给母妃请安,母妃万福金安。”代王夫妻一道问安。

“快,快起来吧。先落坐了。一家人哪用得着这般虚礼。”宋太妃笑着招呼儿子儿媳落坐。

秋日,宋太妃是在花园子里。这会儿宋太妃招呼了儿子儿媳落坐于小亭之内。

有宋太妃的话,代王夫妻当然不会拒绝。

此时贾元娘摆摆手,还打发了侍候的下人们。然后,贾元娘自己动手,她亲自给婆婆和夫君斟茶。

宋太妃吃着儿媳递的茶,她脸上笑意盈盈。

至于代王李惞,他是没心思吃茶。倒是贾元娘也给自己斟一盏茶,然后她在旁边落坐后,就是静静的听着婆婆和夫君谈话。

“母妃,儿子前来也是有一桩事情,儿子拿不定主意。还请母妃您替儿子掌掌眼。”李惞开篇就点主题。

然后李惞把跟给嫡妻贾元娘讲过的话,他又讲了一回。

“我儿打小生活的京都,哪能去边地就藩,不妥不妥。”一听完儿子的话,宋太妃马上就拒绝。

“至于晋王要就藩,他乐意去,他便是去就成。何苦还要诓了你。”宋太妃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

有皇长子李茂鼎、皇次子李茂眺的旧例在。宋太妃不乐意儿子就藩。

“母妃,王爷也是担忧这等事情皇上提了,王爷落一步,晋王进一步。万一让皇上恼了,唉。”贾元娘替代王说了他的隐忧。

宋太妃瞧一眼儿子,再瞧一眼儿媳。她搁下茶盏,她哪还有心思喝什么劳什子的茶。

宋太妃说道:“皇上那儿,我去求情。”

“我儿不去就藩,我便是舍了这一张老脸,那不能去的边地,就是不能去。”宋太妃的态度很坚决。

“母妃,王爷这儿过这一关容易,可……”贾元娘话到这儿,她止住了。

宋太妃又不傻,她当然听懂儿媳的意思。儿媳一定是担忧两上孙子的前程。

未来两个孙子袭爵,那还要皇帝做主。

宋太妃想了想,她道:“我进宫一趟,我去问一问姐姐的意思。唉。我总不能让儿子孙子真的就藩了。往后不在京都,离着大姐远了,我舍不得。”宋太妃说这话时,她的眼框子红起来。

“便是等着孙辈要就藩,那也是我闭眼了,我瞧不见的时候。”宋太妃的态度多坚决。

“母妃。”代王也是感动的模样。

“我儿,代王府且缓缓。那就藩好不好,总要有人去试一试。便是好了,晚一点怕什么。好饭从来不怕晚。”宋太妃这话有底气。

贾元娘当然懂宋太妃的意思。只要宋太后还在呢,这代王府总有靠山的。

好歹在宋太后的心里,代王这一个打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不一样。至少比着晋王的份量那可重多了。

在宋太妃这儿得着肯定的答案。

代王夫妻离开时,二人心情都轻松不少。

“王爷,我看两个孩子议亲的事情,不如都缓缓吧。”贾元娘提议道。

“依着王妃的意思,先缓一缓。再看一看情况。”代王也同意。

哪怕两个孩子都要议亲的时候。可这风声不同了,缓一缓又何妨。

宗亲世子,那都不愁了未来的嫡妻人选。

又两日。

京都皇城,宫廷内苑,长乐宫。

宋太妃进宫求见,宋太后对于妹妹进宫,她当然乐意。自家姐妹说说话,那也是亲亲热热。

姐妹谈体己话,宋太妃也提了关于宗亲就藩的事情。

皇帝乐意给宗亲就藩时,那还是添一些彩头。可这些彩头,宋太妃宁可不要。

于是见着宋太后,宋太妃把事情一讲。一边讲,宋太妃一边抹眼泪。她说道:“姐姐,我就是舍不得您。离开京都,我们姐妹这一辈子哪还能再见一面。”

“姐姐,老三的性子您最了解。他跟我求话,他就想替皇上分忧,他愿意就藩。可我老了,我恋旧,我不想同意老三的意思。唉。”宋太妃还是叹息一回。

宋太后听懂妹妹的意思。

“皇上让宗亲就藩?”宋太后是不知道这事情的。如今听妹妹一说,再听了妹妹的意思。

宋太后也是左右为难。

对于皇帝儿子的想法,宋太后真的不一定拿捏准。可一旦关系朝堂大事,宋太后真没有掺合。

后宫不干政。或者说宋太后本来也不有干预过。

如今宋太妃这一提,宋太后思考片刻后,她道:“妹妹不想老三离开京都,那便不离开。就像妹妹讲的,你恋旧,哀家也恋旧。”

真是姐妹分离。宋太后也不舍得。往后见不着一面,那哪里能不难过。

像如此这般,姐妹想见面时,那就能见一见。这就挺好的。

“姐姐,我进宫里,就想求姐姐跟皇上求一回话。老三那儿便是就藩,也请皇上缓一缓。待我去了,老三就藩也使得。如今我就是舍不得姐姐。人老了,就是这一点念想。”宋太妃对于就藩的事情,她除了舍不得儿子离开京都。

更主要还是这事情宋太妃不怎么看好。这才是最要紧的。

既然不看好,当然就不要冲在前面。还是看一看情况。

万一皇帝心意决断,没有更改的余地。那便是从了圣意。可万一有更改的余地呢?

冲在前面,那又何必。代王的富贵已经足够,一点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不做也少出错处。

反正这些事情里都掺了错处,宋太妃出头,这错处全在她一个老婆子的身上。

皇帝真怪,那也不会跟一个老婆子计较。至少宋太妃就是这样一个想法。且算她以老卖老吧。

宋太妃把黑锅先背上了,这又求着宋太后。

于这一桩事情自然就传进皇帝的耳朵里。

至于是宋太妃的意思,还是老三这一个弟弟的意思。李恒并不在意。

宏武帝更在意的还是宗亲们的意思。瞧瞧,这一杆子事情出来,最后乐意冲前面的就晋王一人。

泰和宫,御书房。

李恒问了在看奏本的皇太子,他问道:“太子,你如何看宗亲就藩一事。”

李烨这一位皇太子怎么看,他当然还是原来的态度。他道:“父皇心思,全为天家。儿臣觉得不妨给晋王叔一些特许。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一个好头,后面就容易许多。”

“你赞同朕的意思,这宗亲就藩也当行。”李恒又问太子。

“父皇为百年之后大计,儿臣没有不赞同的道理。”李烨也会算数,他也知道亲爹的意思。

宗亲人太多,爵位一代传一代。人多爵多,朝廷确实容易吃不消。

或者说就藩地,多吃吃苦楚,宗亲里多一些人才也更好。藩地离中原的核心太远。

真是不让宗亲治理,也是便宜当地的头人。左右也是要便宜人,不如便宜了宗亲。

至少宗亲在外,宗亲势起,天家也不怕出权臣。

因为宗亲们有势,宗亲们会盯着京都的。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有些李烨看出来,有些可能没看出来。这些都不要紧,李烨知道的便是这事情于东宫有利。

当然更有利皇家。只是不利于宗亲。这等事情父皇有威望推行。他这一位储君自然不会唱了反调。

李烨更想做的是沉默。他年少,这等事情不掺合。

便是等父皇百年之后,有祖宗旧例在,这旧例自然就是祖制。也可以继续下去。

中原之外,边地也多。多塞一些宗亲也好。能替朝廷省一省爵禄银子。

李烨还想过,他将来有子嗣时,也可以继续父皇的祖宗家法。一代一代多开拓,大夏的疆土也可以拓大。

今日一寸,明日一寸,这般长久下去总会拓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土地,自己开荒种过,还知道人饿了就得吃粮的李烨而言。

土地嘛,从来不嫌多的。只会嫌少了。

因为丁口一年比一年添加,这土地如果不添,那才是大祸事。

古今中外,这改朝换代了,那根子还是土地上。

“太子之言有理,乐意出头的当赏。”李恒淡然的说道。

当然李恒没有说的,便是晋王乐意出头。那是因为晋王有把柄。

晋王那是先出错在前,如果不然的话,凭着晋王一颗富贵心,他会乐意就藩去边地,那简直天大的玩笑。

至于老三代王,宏武帝想到姨母宋太妃来生母宋太后跟前哭求。

宏武帝倒底不想继续逼了老三,也罢,也就先让老二晋王这一个兄弟冲在前面。也为后来者打一个版样。

于皇帝而言,他只是做一点事情。他就想给子孙留一个开头,至少有旧例在。

将来的子孙多封边地,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大夏皇朝的疆土会越来越拓大。

至于太子将来又会如何行了旧例?

宏武帝的目光落在太子身上。宏武帝没有什么揣测。

至少宏武帝如今对于嫡长子的观察,这一个儿子不错。

有恒心有毅力,做事也有一个大仁之心。

至少因着见识过民间疾苦。皇太子李烨对于普通的黎庶他有同理心。

那等开荒吃过的苦头,如今在李烨这一位皇太子的身上真的留下了深深的刻印。

东宫。

晚膳前,太子妃姚明娘在等候着太子的归来。

夫妻成婚,哪怕都还年少。可他们都在努力的习惯了对方。

许是日子久了,也便是慢慢的习惯了。只是姚明娘万万想不到的便是太子的节俭,那可谓是出乎意料。

太子妃的陪嫁丫鬟里,也有人劝过。劝的意思简单,就是觉得吃食太简单,用度太简单。也是让太子妃受了委屈。

不过这等丫鬟被太子妃姚明娘警告了一回。

姚明娘出嫁前就明了心意,她要跟夫君一条心。

何谓一条心,当然是同进退,共荣辱。他如何,她就当如何。行事一致,同心同德。

晚膳时。李烨回了东宫。

太子妃姚明娘迎了小她三岁的夫君。明明二人太年少,可因着身份,二人一举一动还得合了规矩。

不过等着用膳前,李烨打发走侍候的宫人。

然后夫妻二人独处,这时候就自在多了。

李烨替姚明娘夹了菜,她也一样给夫君夹了菜。

二人你浓我浓,还是挺亲亲腻腻。

待用完晚膳后,夫妻一起消消食。二人又在东宫的小花园里走一走,散散步。

“我一直等着明娘你问,问我为何用度过于节俭。不想明娘你一直不问。”李烨的眼眸子里有笑意。

“太子殿下是我的夫君,夫妻一体,同心同德,烨郎当如何,我便跟随就是。”姚明娘说明了自己的心意。话罢,她伸手,她主动的执起他的手。

二人握在一起的手,在这等秋日时还能感受到彼此掌心的温暖。

李烨握紧一分。他觉得太子妃真好,她总是随了他的心意。

李烨这会儿说起一些回忆,他说起了在金县子爵府的旧事。

谈起夏猎,谈起冬猎。尔后,李烨又讲了离开金县子爵府,他去民间小民家中的时光。

姚明娘静静的听着,她想,也许他就想跟她分享了过去。

这等时光,真的有苦有甜。也是一种收获,填满了空缺的东西。

“烨郎吃苦了。”姚明娘真的难以想像,堂堂的皇太子被饿过,饿得依着喝水充饥。

真的不敢想像。如果不是皇太子亲口讲,也许便是有人讲了,可能许多人也不会相信的。

“烨郎,既然如您所说,那等百姓之苦,苦不堪言。”姚明娘想像一下,她就有一种难受的感觉。

姚明娘的目光落在太子身上,她道:“其时节俭挺好的,从来节俭持家。”

“烨郎,没有人会讲着节俭是错处。”姚明娘自然是站了太子这一边。太子想如何,她便是如何。

吃得差吗?

至少听过太子口中的百姓生活,东宫太子少吃几个菜,也一定是有荤有素。御膳房的大厨也是把菜品做的美味。

不过少一点排场,少一点所谓的铺张浪费。节俭且心中有仁爱之心的太子。这何尝不是黎庶之福。

天家的太子,世间最尊贵的储君。又何需要一点什么排场来装裱高贵。完全不需要的。姚明娘这般想时,她的唇畔还是扬起一抹笑容,她觉得自己的太子小夫君这般做法一点不家子气,相反这是一种英雄气。

持俭克己,爱民如子,谓之大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