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田间对话

第二天,王明和杨家小姐的事情在江宁城闹得沸沸扬扬,王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王明的事情被众多吃瓜群众演绎得各种各样的版本,说是陈世美一般的人物都不为过,也有说杨家的人欺负王明,让王明没法做人等云云,关于昨天的周家宴会上的逼婚事件让王明风头一时无两。

上午,朋来酒楼门口排满的队,王明一打听这些排队的人都是来买酒的.。说是朋来酒楼酒涨价了,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涨,每个人都抱着很大的坛坛罐罐过来买酒,而有的人就是为了屯酒。现在杨家酒厂里的货已经订到下月中旬去了,肯定这一个半月时间酒价肯定会上涨。精明的商贾们开始屯酒,在江宁才卖1钱5分银一斤。镇江府卖多少知道吗?南边的太平府卖多少知道吗?卖5钱银子一斤!还有价无市,听说北方很多地方都卖1-2两银子一斤了,现在江宁的高粱醇已然成了大梁的硬通货。

看到那么长排队买酒的队伍这下把掌柜的刘博乐坏了,连忙跑到杨府邀功,背地里无数次夸王明真是有眼光,这个涨价的点子真是好,杨世恭听了之后则是的神情愈发深邃。这样下去每天朋来酒楼1000斤都不够卖,酒坊需要及时给朋来酒楼供应酒。其他酒楼和青楼的高粱醇已经卖断货了,现在全江宁城的高粱醇都供不上货,目前只有朋来酒楼和杨家的其他酒楼会间断性的供货。有的酒楼开始卖其他白酒,50文一斤酸酸的那一种白酒,结果江宁城喝酒的人都看不上这种白酒,一心就要高粱醇。

只要不是从杨家出去的酒楼高粱醇几乎都是卖3-5钱银子一斤,白酒已经被别有用心的人抄的价格虚高。王明心想这不是和后世的某茅酒一样吗?只要货源一缺,市场上稀缺价格肯定上涨。刘博建议白酒涨到2钱银子,这样白酒就能收益高出一倍了,自己做掌柜的拿的佣金也会高很多。王明当然知道掌柜的心思,王明建议这一个月内不要涨价,不然会坏了高粱醇的名声,也会让更多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昨日那些骂王明涨价的人们,今日都乖乖地开始排队买酒了。因为市面上没有更好的酒可以替代杨家酒坊生产出来的高粱醇。

王明今天还要去王家吃酒席,今天应该是周家的人过来迎娶新娘子过门。经过昨天那一场闹剧,王明对吃宴席心里难免有些抵触。王明让杨儒代自己去王家上了50两的贺礼,自己就不去王家参与宴席了,避免遇到昨天那样的尴尬。去王家的人吃宴席的人也会有昨天周家的一部分宾客去,王明遇到了多少会有些难受。他今天想去自己宅子里看看建设进展如何了。

出了江宁城,走路差不多了来到离江宁城10里开外的雨花村。抬眼望去就能远远看到自己的房子已经快要封顶,民夫和工匠们依旧热火朝天的赶着活。走到近前去看,大宅门已经修建好了,走进大宅门,抄手游廊、影壁、倒座房都已经做好了,走进垂花门看到内院的假山和小湖,内院的假山做得很逼真,四方的小湖也差不多占地一两亩地的样子,小湖中还一座六角凉亭,在凉亭中央放置了石凳和石桌;只是这小湖中还没有放水进去,走到凉亭里看到后院主屋还没有完全建好,后罩房和耳房也还在修建,整体已经快到封顶的状态。

王明看到自己新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唉!A国彻底回不去了,他想到了自己在农村里还在为几亩地耕种的父亲和母亲。估计自己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希望A国王明能帮他侍奉自己最亲的人顺带照顾好娜娜。也许人生就是这样,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努力考大学到C市,然后大学毕业后就去S市上班,经过7-8年的打拼做上了上市公司营销部门的副总。眼看着日子蒸蒸日上了,结果来到了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虽说现在大梁还算安稳没有动乱。但是大梁的生存环境真的是危机四伏,感觉随时都可能会被覆灭的危险。

随着思绪飘得越来越远,直到身后有熟悉的声音传来:“老爷,您今天怎么过来了?”管事钱森带着一个瘦弱的家丁过来站在他身后抱拳作揖说道。

王明从远处的思绪中飘了回来,怔了怔,笑道:“今天过来看看进度,看看你们这边什么时候完工。”

“老爷是要来看看了。现在就后院的一些墙还没有完善了,等完善之后上梁之后就全部做好了,再就是花时间做院内、房内的细节。等房内的石灰全部干透,老爷和老夫人就可以搬过来了。”

王明颔首,露出满意的笑容。道:“这段时间辛苦你了,钱管家!”

钱森抱拳一阵客气道:“这是下人的本分,老爷如此说是折煞小的了。”

“中午在哪里做饭吃?”

“现在基本都在厨房做了,没有在地上挖坑做了!”

“生活怎么样?”

“还不赖,每天都有肉,其他三个绿菜,还有肉汤。”

王明点点头,继续问道:“杨顺呢?”

“杨顺还在田里,老爷,要不要我带你去看看田地?”

“好!你领路,我去看看平整的荒山如今怎么样了。”

钱森和家丁在前面带路,王铁柱一直跟着王明出了大宅门,主仆四人绕到了王家宅子背面,因为后院大门还在建造,不能穿过来,只能从大门绕道出来。王宅在后面之前的树木丛灌都已经变成光秃秃的良田,整个天空都透着亮。王明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埂。远远地依稀能看到一群身着花花绿绿的小不点。王明心里有一些激动,600多亩地开辟出来感觉就像一片大大的平原。古代的人对田地很看重的,虽说开荒很难。杨顺依旧带着200多人把一片丘陵给开辟出来了,两处不远的山坡上的树林早就一扫而空,全变成了被耕牛翻滚后的耕地。

家丁受钱森指示去请杨顺过来,王明看着家丁跑一路沿着田埂跑了好久才跑到那一片花花绿绿的小不点的人群里。也不知过了多久,杨顺和家丁汗流浃背地赶了过来。杨顺平顺了一口气,给王明作揖拱手道:“老爷,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现在田地开垦得如何呢?”

“回老爷,现在田里已经开出了300多亩田地了,现在已经开始边开垦边挖井了。这一个半月内可以全部打35口井出来,其余的田也争取在这个半个月内全部开垦出来。目前石头、树木、丛灌全部都已经清除焚烧了,现在需要平整土地再耕地就可以了。”

“地肥不肥?”

“不肥,可能在下苗前要用大车在城里拖大粪来追肥。”

“大粪也不一定够肥吧?”王明想到后世自己的父母种地可能会用尿素、碳铵、磷肥、钾肥等。自己不是太清楚这些肥料对土壤调理的作用。大粪基本就是后世的尿素,单凭尿素调理土壤是不够的。磷肥肯定是需要的,这个时代没有化工厂,不能提取这些化肥和生产。但是这些肥料一定能让种植农作物增产。

“没办法,现在只能这样的,尽力吧!不然时间不够,田里不够肥!肯定会影响收成。”杨顺无奈地说道。

后世的肥料确实能养地,肥料都是有毒性的,虽然能给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但是不能过于依赖肥料的,肥料会破坏土壤的有机物质,抗虫性会很差,肥料过度会让土地有依赖性,一旦不再施肥就会引起大量减产,或农作物受肥不均匀,导致农作物长势参差不齐。

王明现在也是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因为化工厂不是想开就能开的,尿素和磷肥都还好说,自己能解决,碳铵基本都是化工生产的。磷肥的原料其实就海鲜,腐烂的鱼肉和贝壳,如果想改善这些良田磷肥肯定是少不了的,到时候让杨顺到松江府、绍兴府、嘉兴府和宁波府等沿海地区海边去收几万斤回来,这些腐烂的鱼虾、贝壳类用船装回来,然后磨成细粉,兑水撒在田里加肥。不要小看这些腐烂的鱼虾肉和贝壳,富含钾肥和磷肥主要元素,虽说比后世的肥性差一些,但是能起到肥田的效果。

听了王明这样一说,杨顺和钱森两人大眼瞪小眼,自己种了几十年的地了,没想到老爷能想到这些,这些臭鱼烂虾真的有用?这老爷的脑袋是怎么长的,怎么什么都知道?乍一看就是个不起眼的书生而已,没有想到我们家老爷种地还是一把好手?

“钱管事,房子建好了给你匀10亩地建几个大粮仓,做几间宿舍楼,至少准备20个人的护院来看护粮仓。”王明认真地对钱森说道。

“老爷,我们宅子里可存放500石的粮仓,为何还要在外面再建粮仓多此一举?”钱森好奇地问道。

“你们估摸着我们这地一亩地能产多少石粮食?”

“如果种大麦子估计约一亩一石吧?如果我们这是上等良田一亩估计也有3石左右吧?”杨顺心里盘算着。

“那我们这600亩荒地如果能生产出1800石粮食来,钱管事,你觉得要不要建粮仓?”王明自信地看着两位管事。

两个管事瞠目结舌,不敢置信王明说的话。心想这老爷这是在吹牛吧?这可是很贫瘠的荒山改造出来的田,这怎么可能和村头的良田相比?

王明的想法已经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记得后世袁爷爷的水稻能亩产800-1300斤,相当于现在的是8-10石吧?王明是知道这些的,当然这个时代技术限制了,如果把田间管理和水分掌握好是没有太多问题的,亩产做到3-4石应该问题不大。之所以后世能产量那么高,主要还是种子的问题。这个时代种子还是很原始的种子,一株水稻稻穗就3-4节,后世的稻穗有8-10节,就一株产量来看就是现在的一倍多。

当然,王明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让现在的稻谷变成后世的稻谷。因为现在大家的种子都是一样的,都是买的谷种浸泡之后再发芽培育。再加上王明现在开辟的都是旱田,不是水田。根本不能种水稻,目前也只能种大麦、大豆之类的作物。

“两位管事,你知道一石白面卖多少钱?”王明问道。

“差不多约有7-8钱银子吧?”两位管事回道。

我要是种出2000石大麦出来有多少银子?”王明继续问道。

两位管事不是账房,算数并不怎么好,一时无语。

“现在一石大麦约6钱银子2000石就是1200两银子。一年得1200两银子多不多?”王明问两位管事。

钱森和杨顺你看我,我看你,一会点头一会摇头,拿不定主意。

王明看着他们两人的表情想笑,说道:“对于平常人家来说,1200两一年的田里的收成还是不错的。但是对杨家来说是不够的!”

“1贯铜钱是1两银子,1200贯铜钱有很多啊!”钱森心里盘算着,不敢说出来。

对于杨明来说1200两银子相当于酒坊和酒楼半个月的分红收益。而靠种田需要一年时间,养活这王家10个人是没有一点压力。未来可能还要招护院和家丁,光靠种田是不够的,发家致富还是需要靠工业。

“第一次600亩全部种上大麦吧!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收了。大麦可以一年两季熟!”王明说道,心里盘算着大麦一季能收到2000石,那两季就可以收4000石。也就是2400两。即使收了3500石左右,保本来算一年有2000多两白银不错了。”

两个管家点头表示:“先种一年大麦试试,看看产量如何,来年再决定种什么?”

江宁地属于江南,江宁是一丝绸产业为龙头的城市。本地有很多开始弃田养桑了。种桑树来养蚕,养蚕吐丝绸做绸缎,怎么都比种大麦和水稻强很多吧?所以这造成了江南出现田产倒挂,就是江南的水田不出粮食了都出丝绸了。想要吃粮食的时候再到市场去买,出现了江北、江西等各府都给江南运输大两米面,导致粮价涨到了快2两银子一石粮食,这让粮商们赚的盆满钵满。

王明回到王宅,想着杨家将来会有什么动作,如果收回了自己的对赌协议和签订的契约。王明要如何来生存?想到这些不由叹了一口气,来这里快半年了,还在为生活去奔波,锦绣的“钱”程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感觉永远是那样被动。等王家这两天办理完婚事,再把几个股东召集起来开一次股东大会,看看产业未来走向。如果杨家梭哈不玩了,王明和李家、王家、知府和县衙又该如何谈合作和制定股份呢?

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