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反五路围攻(十二)

日军抵达苏木山外围的时候,已经是11月23日的中午了。

草草的吃了一口随身携带的饭团之后,日军便开始进攻了。

这一次,武藤大队依旧被当成进攻的主力。

除了武藤大队外,负责前沿指挥的第12联队长原口启之助大佐,还将配属给所部的炮兵第26联队第一大队也调到了前沿,配合武藤所部进攻。

苏木山外围阵地,武藤所部摆好队形。

为了保险起见,在步兵进攻之前,武藤和太郎决定先以炮兵开路,将进山口附近的土地炸了一遍,用以排雷。

这几天的作战他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对面的这支敌军对于地雷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这一点武藤少佐自认为比不了。

“轰”“轰”“轰”

随着武藤少佐的命令,第26师团独立野炮第一大队的12门90式野炮同时开火。

巨大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尾巴冲出炮膛,飞向山口,将地面炸出一个又有一个大坑。

这些大坑不仅仅可以确定该地有没有地雷,同时也是等一下部队冲锋的时候用以躲避敌军机枪扫射的散兵坑。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武藤少佐的指挥水平确实不错。

随后,日军的火力开始向后延伸,对守军阵地上的碉堡进行炮击。

与此同时,一个中队的步兵接到命令,立即向前沿阵地中的铁血团发动进攻。

剧烈的爆炸声不断地在头顶响起,但是碉堡里的战士们却一点都不觉害怕。

碉堡的坚固他们都是知道的,用军座的话说,除非是日军运来了重炮,不然顶多把上面的泥土和枕木炸飞,别想伤着碉堡。

别的不说,单单上面三层后的枕木层,就足够阻挡绝大多数的日军炮弹。

而炮击过后,战士们看到一百多个小鬼子正向前沿阵地冲了过来。

待小鬼子进入有效射程之后,随着一声发令枪响过后,所有明堡暗堡同时开火。

十几挺重机枪同时开火,将进山的路封了个严严实实,进攻的日军顿时被打倒了一大片,死伤惨重。

试探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日军随即后撤。

在确定守军的火力果然很猛之后,负责前线指挥的武藤少佐随即命令进攻的部队立即调整战术,不然的话,面对如此恐怖的火力,一个中队一个中队的上去,那就是标准的添油战术,兵家大忌啊。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观战的原口大佐等人都是暗自后怕。

刚才八路军守军开火时候的场景他们都看到了,那么多的轻重机枪构成的火力点几乎将前沿阵地前面的道路全部封死了,就算是武藤大队全部投入战斗,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只会徒增伤亡而已。

而且炮击的效果也是很不尽如人意,90式野炮的口径只有75mm野火炮更加的不满了。

“八嘎,兵器监那些家伙实在是混蛋,整出这么一种威力又小又笨重的火炮,这是对帝国资源赤/裸裸的浪费!”

面对原口大佐的吐槽,在场的所有日军军官都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事实上,眼下日军没有多少人对这种型号的野炮抱有好感,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日本陆军以前使用的压制性火炮为38式野炮,不过这种产自德国的火炮设计年代为1888年,是1905年日本陆军花费了400万日元向德国克虏伯公司买回来的,由于那一年正好是明治38年,所以被命名为38式野炮。

38式野炮虽然性能不错,但毕竟是半个世纪前的产物了,所以在1920年以后日本陆军就开始打算新型野炮了。

但当时因为要筹建八八舰队,大部分的军费都用在了海军上,所以搞得日本陆军很差钱。

雪上加霜的是,随后日本又发生了有名的关东大地震,此次大地震的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了巨大灾难,伤亡约10万人 ,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地震还导致霍乱流行。为此,东京都政府曾下令戒严,禁止人们进入这座城市,防止瘟疫流行。

地震直接导致日本原本就低迷的经济更加不堪重负,而紧接着便是经济大萧条,使得日本陆军本就不多的军费更加的捉襟见肘。

正因为如此,日本陆军对于炮兵新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考虑依赖国外的技术,

为此,陆军部派出了赴外考察团,商讨引进新式火炮的事情。

最后,日军高层将焦点集中在了法国施耐德公司身上。

施耐德公司是法国的工业先锋之一,其设计生产的多款武器装备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1928年,施耐德开始着手设计新炮,1经过数轮的修改,最终于1930年样炮完成,最后开始在大阪兵工厂生产,并命名为90式野炮。

但90式野炮比38式野炮重了三百公斤,参谋本部担负作战的部门对新型火炮过重非常不满。

然而随后爆发的满洲事变挽救了这款火炮,新炮由第2师团携带参加了九一八后的实战,反馈认为多出的射程比多出的重量更划算,这才让90式火炮正式进入生产。

但由于缺陷明显,所以产量不高,只2百门!

而酒井镐次的第二十六师团就是第一批装备90式野炮的野战部队之一,这也是他围攻苏木山的信心来源之一。

毕竟想要攻打工事坚固的敌军阵地,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火炮的话,这仗可就没法打了。

然而,让日军前沿指挥官没有想到的是,就算是他们动用了这样的重炮,结果依旧不是很好。

似乎他们的90式野炮拿支/那人的防御阵地一点办法都没有,大炮打上去,敌军的堡垒完全没有动静。

其实酒井镐次怎么可能知道,炮击效果不好的原因固然有火炮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并非只是火炮的原因,而是苏木山防御阵地的问题。

首先是苏木山的防御工事全都是马铮自己设计的,在建造的时候使用了一些相对先进的技术,比如马铮在混凝土里面加了大量的缴获的钢筋,增加了混凝土的强度。

其次是设计了角度,令日军的炮弹打上去会向另一边弹开,不能发挥最大的攻击效果。

此外马铮命人在碉堡前后左右都加了大量的厚实枕木,并覆盖了厚厚的湿土层,结果日军的火炮威力被极大的削弱了。

这还不算,由于眼下已经进入了寒冬,苏木山地区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

这样的气温条件下,人在室外尿尿都可能滴水成冰,而冻实的冰的强度一点都不比钢筋混凝土差。

因此,马铮名人在所有工事外面都浇筑了大量的水,极大地增加了碉堡等工事的抗打击能力。

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现象,所以这并不能将全部责任归咎于炮!

但是日军炮击效果不佳却是实实在在的,这让日军方面颇为不甘。

战场后外围,原口大佐站在工事后面,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沿的战斗。

看到己方的炮弹不断地在守军阵地上爆炸,却鲜有守军被炸飞的景象。

而对方布置在最前沿的两个大型碉堡里,两挺重机枪外加四挺轻机枪却在不断地咆哮着,并向着前沿发射着钢铁子弹。

密集的弹雨将冲上去的日军打的连头都抬不起来,只能躲在散兵坑里等待机会。

两个小时内,武藤大队大佐组织了6次集团进攻,但都被铁血团打退了.

厚厚的水泥碉堡,除了机枪射击孔外,再没有别的地方可以攻击到碉堡里的士兵了。

而厚厚的水泥板,根本就不惧日军各种火炮的攻击。

尽管武藤大队足足有八百余人,但是由于受地形影响,每次能真正参加攻击的还不到一中小队的士兵,多余的士兵只是凑人数而已,根本无法上前参与攻击。

如此添油战术,使得日军方面损失颇大,短短两个小时不到,日军方面就伤亡了400多人,几乎占了武藤大队总兵力的一半。

而从前天开战之后,武藤大队经过两次补充,共计伤亡一千余人,几乎占到了武藤大队全部的兵力。

这损失真心没谁了!

或许是被打出了火气,下午一点半之后,日军的进攻有了新的变化。

只见剩余的几百名鬼子兵悍不畏死的冲向了碉堡群,这些士兵身后还跟着十几个拿着巨型炸药包的鬼子。

小鬼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用前面的鬼子士兵掩护后面的爆破手,然后将守军的碉堡炸掉。

但是守军方面又怎么能让这些鬼子兵轻而易举的就靠近前沿阵地,只见碉堡里的战士们不断地扣动着扳机,小鬼子就像是被割倒得庄稼一样,一茬一茬的倒地,前沿阵地铺了厚厚一层尸体,远远望去就像是修罗地狱一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