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开始这章节之前,请问:苏垚兜里装了多少钱?给出你最精确的数)

出门在外,不比在家。没有钱就别想出门,有钱不够,那就别出远门。既然是出远门,那就要带够钱才行。那60贯难道不够吗?其实个人觉得60贯应该是够了的。毕竟刚大病初愈,再次得病的几率很小。所以也就是吃住的花销嘛。就按400文一天计算,来回路费按10贯计算,那么可以坚持125天。所以这钱应该是足够的。但世事未知,即便我是写的人,也无法预测我下一刻会有什么新思路。

由于这一路没有一家店,早上又只是吃了稀饭。所以中午大家就很饿了。还好伍婶昨晚做了几个馍馍,否则大家就只能空腹前进了。吃了馍。又休息了一会儿,这才继续赶路。因为有个拖油瓶,所以总共花了9个小时,才到苏洵家。此时已经是傍晚了。还好苏洵一家人正在做饭,没有错过。这下让程氏有些不高兴:早来一点儿,她就一次煮了嘛,现在还得再煮一锅。但苏洵却是很高兴,由于知道苏垚大病初愈,所以只是给他倒了茶水。席间苏小妹那是吃的特别香(又饿又累),把苏轼和苏辙都搞得有些懵:这是女子吗,还是汉子吧?他兄弟两个才吃完半碗,苏小妹已经到第三碗了。但程氏却是很高兴,笑着说“小妹慢点吃,小心噎着。”苏小妹一边点头一边吃菜,还一边夸赞“姑伯母做的菜可真好吃。”这话可把伍婶气到了,翻了翻白眼。程氏一见,笑得更浓了,说“你伍婆婆做得菜就不好吃吗?”苏小妹这才反应过来“嘻嘻,伍婆婆做得菜也好吃。”

席间,苏垚说出了自己要去晋熙的事情。苏洵也想陪着去,但被程氏拦下了“你忘了去年是怎么错过恩科的了?”这句话可把苏洵噎着了,要不是他的决定。那他家现在说不得就得有两个举人了(她觉得苏辙太小了,有可能考不上)。所以听了这句话,苏洵就不敢说要去晋熙走一遭的了。即使他很想看看那4岁的田娃子长什么模样。苏垚自然也是很关心这个堂哥能不能高中的,所以也知道其中的原委。于是说“大哥还是在家安心读书好,要是错过今年的秋闱,那可又要再等三年啊。”苏洵也就坡下驴了。吃过饭之后,苏垚将程氏给他的钱还给了她,“这些钱请大嫂收回吧!”程氏吃惊,说“你出远门正要用钱,这些钱你先拿着吧。”见苏垚执意不肯,又说“要不等你从晋熙回来再还我也不迟。”苏垚想了想,点点头。(这就看出程氏的聪明了,明显的缓兵之计啊,但你也无从回绝)

苏洵家一共5间屋子,苏洵、程氏一间,苏轼一间、苏辙一间、下人苏三一间,还有一间客房。这下来了3个人,苏轼、苏辙兄弟只能住一个屋了。但苏洵还要去陪苏垚睡,这让苏垚有些感动。这当然是程夫人的手笔,知道你没有陪,就让自家男人陪你睡,多么贴心啊。这种习惯来自战国时期,那时候大世家的客人都会被安排一个侍女服侍。到了宋代有些大世家仍然有这种思想,比如程家。苏垚读过书,所以知道这其中的玄妙。这叫啥来着,士为知己者死,这种礼仪就是士之礼。所以苏垚对这个大嫂那是非常的敬重的。

7月5日,一大早(就是天刚亮,夏天5点半左右,冬天6点-7点)。苏垚就辞别了苏洵、程氏。带着两人来到了眉州船务局。在这里详细了解了船运的价格。

新式客船到彭江县10点发船,票价200文一人;信船9点半发船,票价300文一人。旧式的客船是100文一人,十点半发船。到新渡县码头就是3倍价格。

苏垚花了1800文,大概下午1点半就到了新渡码头。于是在这里吃了碗面花了60文,这才到新渡车马行(正在改组为客运站与货运站两部分)。和现在的汽车站差不多,分为前后以及待客区、餐饮区等等。

新渡车马行的线路就是新渡到旌城、到锦官城、到汉洲。到旌城有卧铺2000文一人,坐票600文一人。于是又花了1800文买了三张硬座票。到旌城车马行时已经是天快黑了。于是就在旌城客栈住了两间上房,也在这里吃了晚餐。虽然食宿比较贵,但饭菜还是很可口的,也算是没有白花钱了。

7月6日,吃过早饭之后,三人就继续朝着绵竹进发了。由于又花了450文,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终于了飞鸟客运站。这两个多小时,三人都是震惊不已,到处都是人,到处都在忙碌。特别是过了这个石拱桥之后,这里完全就是大工地啊,哪里看得到一块农田呢。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这车马行左边的这些小树苗地了。(话说你们知不知道怎样提高龙脑樟树种的发芽率到70%呢?)

苏小妹说“阿爸,这里好多卖吃的啊(这意思好不清楚吗)!”苏垚有些为难,虽然现在钱是多,但这。想想还是给小妹买了一根棒棒糖。顺着这条大街一直走,没多久就到了南城门口,不过却被卫兵拦住了。“请出示你的路引。”苏垚还以为要给入城费,所以钱都掏出来了,就想先给。但直接被拒绝了,卫兵说“警告你第一次,不得行贿公务人员,如果再犯,就要被送到县衙处理了。”苏垚没想到自己这个动作居然要把法办,这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赶紧赔笑,收回手。把自己一家的路引拿了出来(路引是一年期的身份证,所以一年只需要办一次,但每年都要办,就跟审车一个道理)。卫兵看着路引看了看,说道“不好意思,你们不能进去。现在晋熙县戒严,汉洲以外地区的人不得进入。”苏垚还以为这次会很顺利,没想到会在最后关头卡住了。苏垚问“不知何时才能进去呢?”卫兵说“这个不清楚。”又看了看他们一行人,问“你们大老远从齐乐县来此有何事啊?”苏垚实话实话“我前几日得了瘟疫,被救援队所救,又在旌城得到了医治,这才捡回一条命。所以这次特地想来道声谢的。”卫兵点点头“这样啊,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们其实遇到很多像你一样的人了,之所以不让你们进,就是因为首长不高兴见到你们。所以你们还是请回吧。”苏垚不死心“就不能通融通融?”卫兵直摇头“不行不行,首长的话,谁敢违抗啊。要是放你们进去,我估计就得离开汉洲了。”苏垚本打算离开,但忽然想起了什么“官爷”卫兵说“打住,叫我队长。我他妈最恨官这个字了。”苏垚尴尬,又重新问“队长,你知道那个方大夫在哪里吗?”卫兵想了想“应该在新市集的医学院吧。”苏垚希冀问“那新市集往哪里走呢?”卫兵指着前面这条路,“就沿着这条大路一直走,看到红桥就是了。”又补充说“你就在这里等会儿,马车回过来接你们,一个人只要5文钱。”没一会儿,一辆马车就从飞鸟车马行那边过来了,就在城门口掉了一个头。卫兵提醒道“上去吧。”刚开始苏垚其实不打算坐马车的,因为只要5文钱,能有多远啊,还不如走过去算了。但当到了新市集,他才觉得:还好没有弗了队长的面子。如果是走路,估计又得天黑了。

由于在晋熙东部分出了旌城县,所以现在的孝泉集就归旌城了,而之前旁边的孝德村则是升级成了集。商贸就被这俩货给占去了大半。现在的新市集也就没有那么繁荣,但比起其他地方的集镇,那是强太多了。现在的新市集的主要设施就是玻璃厂、医科学校(教学)、医学院(研发)、居民区、砖窑厂。总户数一千八百多。

苏垚他们就是在医学院门口下的车,但这门口的卫兵可不让外人踏足这个地方,而且拒绝透露任何人的信息。更无奈的是,他脸方大夫的面都没有见过,这堵在门口也没有用啊。这下咋办呢?只得叹息一声,去新市集问问看。新市集上却是也大了很多,但以前的老街还是最热闹的地方。

在大路与老街的档口上就有一家新开的酒楼,叫医师楼。苏垚看了看这个招牌,于是就打算进去问问。进到内里,要了一壶茶水。先喝了一杯(因为外面太热了,即使只走了一小段路),就觉得甘甜味美,这算是他喝过的最好的茶了。问道“小二哥,这茶是晋熙本地茶吗?”小二得意说“自然是啊,不然怎么好意思在医师楼里卖。”苏垚有些好奇“这茶没有拿去别处卖吗?”小二笑着说“客官一定是外地来的吧,这茶可是我们小官人找人、在关山上开凿出的新茶厂、做出来的,今年才是第一批,所以只能在晋熙和旌城才能喝得到。”苏垚点点头,又问“你们这酒楼为何叫医师楼呢?”小二嘿嘿笑着说“那当然是因为这个楼就是专门为那些大夫们修建的。因为医学院的食堂做得不好吃,所以小官人特别弄了这么一家酒楼给他们吃喝。”苏垚又问“那你可认识方大夫啊?”小二更是笑开了花“呵,这方大夫那可是咱们新市集的大红人。自从这方氏疟疾药出来之后,那咱们这个新市集一下子就来了好多达官显贵,,,,(滔滔不绝说了很多)”。苏垚对方大夫那是崇敬的很,所以也听得很入神,苏小妹、伍婶就纯粹是好奇。苏垚听他说完问道“小二哥,你可知现在方大夫在哪里?”小二想了想说“这几天好像没有看见人,不知道去哪里了。可能是回黎州了吧。不过你们要是想见他的话,那只需要在这个等就好了。他只要回来的话,就会到楼里来吃酒的,这里可是有他最爱的剑南梦之春酒的。”苏垚记住了:方大夫爱喝剑南梦之春。

本来苏垚是打算在医师楼住下的,但那里的房间都很贵,最低的都要1贯钱一晚。好在旁边还有一家客栈,虽然也要120文一间,但这里是他最好的选择。每天除了吃饭,他都会去医师楼门外守着,搞得医师楼的田府掌柜很是头痛。问明了缘由,这才答应:如果方大夫回来就马上去通知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个半月。这一个月每天花销都在200文左右,就是9贯。又在这里给苏小妹买了一支钢笔2贯(这比在眉州便宜太多了,没道理不给自家孩子买),两本册子100文,一本诗集300文,一本文集300文。以前苏小妹不喜欢读书写字,就是因为她的手会抖,所以写不好,现在这种钢笔写字就不好抖,而且比毛笔好用多了。看了看自己写的字,开心极了。(田家掌柜为什么会帮助苏垚,不是我特意的安排,而是苏垚的真诚打动了他)

8月21日,日思夜想的方大夫终于来了。这时他正在一张空桌上教苏小妹读书。赶紧放下手中的文集,跟着小二哥来到了医师楼。今天方大夫和六七个大夫一起来吃晚饭,没想到就被一个陌生人打扰了。方大夫打量了这人良久,说“我似乎在哪里见过你?”苏垚连忙跪下磕头“恩公,我就是您救过的人啊。”方大夫连忙把他拉起来,笑着说“哦3,我记起来了。难怪怎么眼熟。你不会一直在晋熙县没有回家吧?”苏垚摇摇头说“回去过,这次来是特地来谢恩公的。”方大夫笑着说“唉3!以后别叫恩公,还是叫我方大夫就可以了。你的病虽然是我治好的,但。这个恩嘛,那还是得算在田小子头上。要不是他弄出来了那个显微镜的东西。我也是不敢用这个方子的。”苏垚问“我也是想当面谢过田家公子的,但是晋熙城不让外地人进啊。”方大夫想了想说“这样,我们先吃酒,吃完了,我陪你去一趟田府。”

说的是吃完了就带苏垚去田府,但是这一顿可是吃到了晚上九点钟,足足干了三个小时。方大夫也是被灌的不省人事,苏垚也陪着喝了一些,这剑南梦之春确实是好酒,所以没忍住又多喝了酒杯。这下两个人都喝醉了,所以去田府的事情又泡汤了。等到第二天醒来,苏垚还以为是梦一场呢,要不是苏小妹提醒他,他可就完全忘记了。而方大夫这人也是,连续好几天都没有来医师楼。这下苏垚就有些自责了。还是伍婶和苏小妹好生劝说,这才停止了自虐。

又过了九天,方大夫才到了医师楼,并且亲自到了新市客栈给苏垚赔礼。“真是不好意思,那天晚上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多了,第二天又急着去渝州接诊。现在名气是大了,但活儿也更多了。田和林那小子可把我坑惨了,嗨呀!要是不来晋熙县,说不得我在黎州清闲自在着呢!”虽然是气话,但说道最后自己却笑场了。苏垚自然不会觉着这是方大夫的真心话。“恩。方大夫不用这样。我哪里能让您赔不是啊。”方大夫二话不说,牵着苏垚就往外走。苏垚赶忙把书递给苏小妹,并嘱咐她好好念书。苏小妹撇撇嘴:几天前阿爸也这样说,结果呢,一身酒气的才回来。

出了客栈,门口就是马车,但方大夫却把苏垚拉到了副驾说“这天气太热了,还是坐前面凉快些。”这匹马和这个车夫跑这条线每天都有四五趟,所以那是来的猛的很。一般车夫要一个多小时,他40分钟就到了,所以好多老人都不爱做他的马车。不过他似乎不在意这些。马车是直接开到了醉乡客栈门口的,城门口的卫兵都没有阻拦。苏垚很好奇,但随即也就明白了。原来这田家小官人就在这城门口里面的客栈里,难怪不让外人进来。苏垚一来就要磕头谢恩,但一把就把王武提在了手里,搞得跟母鸡似的。田和林摇摇手,王武这才把人放下来。田和林说“有话就说,别跪啊,否则就不让你进来了。”苏垚只能躬身拱手行了礼,说“谢恩公救命之恩!”田和林叹了一口气“以后别叫我恩公啊,叫我小官人、小郎君、小公子、小帅哥、浪仔都行。”这下把苏垚难住了,只能采用第一定律,“谢小官人救命之恩。”田和林摆摆手“好了好了,不用行礼了,过来坐吧。”方大夫则是自己就坐了过去,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外人。苏垚本来不想坐过去的,但王武却是直接把他按了下去。

田和林正在画蒸汽机的结构图,以前这种复制的内燃机可是不好弄,但现在有了钢笔之后,就要方便很多了。这种图纸也可以试着画了。所以苏垚坐下后就被这些奇奇怪怪的线条给震惊了。这个不同于山水画,但每一条线都有其独特之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圆曲线、还有的是抛物曲线(即大圆曲线向小圆曲线转变的渐变线。这是最难搞的),看得他眼花缭乱。看向桌边:摆着圆规、三种长度的直尺、大圆洞方块、小洞圆片等作图工具(你们觉得有多少件在桌上?),出来直尺其他的东西,他一样不认识。

田和林没有管他们,而是专心致志的继续自己的构思与创作。过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这才搞好。小翠也是轻车熟路,收起了画纸(比宣纸要更厚一些)。田和林这才看向旁边的方大夫和苏垚。先问了方大夫“方老,那个血吸虫药和蛔虫药进展如何啊?”方老耸耸肩,没好气说“你小子,就把这么大的责任推给我,自己却有闲情逸趣在这里画画?”田和林笑了笑“那还不是方老您能力大吗,所谓树大好乘凉嘛。你看我才多大啊?”说完还给他转了两下(左一下又一下)。这下方大夫没脾气了,摇摇头,笑着说“好了好了,你说的这两个方子,有些进展,不过还需要些时日才行(更改配方之后又要拿去试药,没有几万次的试药,估计成不了)”。田和林点点头,又看向苏垚,老一套“你想留在晋熙县生活吗?”苏垚想了想点点头“只要可以给恩,小官人办事就成。”田和林摆摆手说“我这里有船队、车队、作坊、施工队、私塾你想去哪里呢?”小二给苏垚解释这些东西的含义后,苏垚虽然听小二说船队、车队、作坊、施工队都是优厚的待遇,但私塾才是他的理想选择,所以就选了私塾。田和林说道“无论你选了私塾还是其他几个,都需要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才能安排工作。在这期间的吃住都是在培训学院,如果你有家属,也可以一起去吃住,他们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科目。只要合格就行,不分男女的。”苏垚点点头。然后就有一个小二把他请出了客栈。就在苏垚要离开的时候,田和林忽然问“你叫什么啊1?”苏垚这才转过身,躬身道“小人苏垚(地位低的人不会介绍自己的字是什么),来自眉州。”田和林嘀咕:苏垚,眉州,苏家。问道“那你认识苏轼吗?”苏垚一惊,他没想到田和林居然认识苏轼,有些狐疑“苏轼正是小人侄儿,不知小官人怎么会认识?”田和林自然不能跟他讲我是后世重生来的,所以笑着说“来来来,咱们在过来聊一会儿。”于是方大夫、苏垚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田和林看了看小翠,小翠没有反应,又看了看小二。小二立马就去后厨,拿来了茶具,给几位都倒了一杯赵坡茶(虽然出产了关山茶,但田和林还是觉得赵坡茶有家乡味,所以都是用这种茶招待远方的客人)。田和林带头喝了一口茶,说道“苏轼现今几岁啊?”苏垚想了想说“苏轼今年应该年满17,苏辙也有14岁了。”田和林边点头边说“那他们还在眉州吗,还是已经在汴京城了?”苏垚更是狐疑,但也没有问,“他们都在家备考今年的解试。”田和林笑了“哦3,好像今年的秋闱成绩已经出来了,以他们父子三人的学识,中个两个举人应该不成问题。嗯3。”摸着自己的小下巴(方大夫看到这副东施效颦的模样就在一旁偷着乐),说“那你先不去私塾,先带田由一起去苏府。这样进京赶考也好有个照应。你看可好?”苏垚自然是很欣然的答应了,说道“我的女儿好家仆还在新市的客栈,我先要回去跟他们说一声(还有拿些钱给他们)。”田和林点点头,把自己的腰牌取下来,让小翠递给苏垚,说“你拿着这个,不需要带钱,你只要给他们看就行。”很显然这是极大的信任。苏垚虽然觉得不好,但耐不住人家的强势。

回去的路上,方大夫羡慕的说“嗨呀,原来你侄子居然和田小子认识啊?那你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来找我帮忙。”苏垚傻眼的说“这,,这(他觉得不可能,但手里的腰牌又是如此的真实)。”方大夫善解人意的说“原来你也不知道啊,哎,这可真是的。(他还以为两家关系不怎么样,所以只说了前面半句)”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