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进村

能想到的都买了。

这些东西把两个桶塞的满满的,一共花了五十二块钱,赵稼时又死磨硬泡跟人要了一个竹子做的铲子以及一个铁片做的勺子,勺子这是给小宝用的。

“够了,走吧。”魏子杏提着桶道。

赵稼时走了两步停下脚步又问老板:“毛毯有没有?”

“有的,二十五一条。”

“二十二卖不卖?”

老板摆手。

“你看我都买了这么多东西了,便宜点,你不能卖别人肯定能卖,我也不想再找别家了,给个方便。”

老板想了想,也是傍晚生意了,卖就卖了吧。

赵稼时又付了二十二块,买了一床毛毯。

“你买这干啥。”魏子杏问。

赵稼时提着东西往回走,一边走一边道:“你说的对,我们要往村子里走,肯定就有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虽然这边气候暖和但晚上还是有些冷的。我跟顺子是男人,火气大,你跟小宝不行,夜里肯定扛不住。”

魏子杏嗯了一声,暗道这人心思有时候还挺细腻的。

这一趟,花了七十多块。

虽然心疼,但后续只需要买一些米面之类的,其他的倒是不需要再买了。

东西能塞进塑料桶里的全部塞进桶里,不能塞的就绑卡在布匹的缝隙里放在车上。

小宝被抱着坐在了赵稼时的板车上,还故意用布给他挡住了前后,防止他掉下来。

有顺子在后面看着安全些。

赵稼时将绳子放在肩膀上,在魏子杏的帮助下将板车手把给压了下来,他道:“时候不早了,我们得早点走了,不然就要抹黑赶路,不安全。”

“你们先走,我这就跟上。”

魏子杏说着回到自己的板车旁,拉着板车跟上他们的脚步。

一行人穿过城市,城市的热闹渐渐被他们抛在了身后。

走了二十多分钟就离开了城市了。

一条石子路蜿蜒着不知道通向何方。

赵稼时大声喊了魏子杏一声道:“顺着这个路,再走个一刻钟差不多就到了。”

魏子杏还大声的回应:“好。”

走到一半,前面是个坡。

板车负重太多了,他们俩拉不动。

魏子杏停下车,赶紧跑过去在后面推。

三人费了点力气才把板车给推上去。

第二辆车也是这么干的。

等他们赶村口的时候,天都黑了。

村口的位置正好有一个茅草棚。

四周就是四根木头,屋顶也是简易的,上面是茅草。四面有三面是用了竹子相互固定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不挡风。

应该是平时给村民们等车的地方。

“咱们就在这里将就一晚上吧。”赵稼时道。

天也黑了,他们上午才坐火车到这边就一直忙碌到现在,是真的有些累了。

“好。”魏子杏也有些累。

中午吃的那一碗面条早就消化了。

三人将车子停下,顺子伸手将小宝抱了下来。

这几天的相处,小宝倒是不认生了。

顺子问:“我们晚上睡哪里啊?”

“以天为铺地为庐……”

“那不冷啊。”

魏子杏道笑着道:“我们把板车拉进来,以板车为顶,下面这个空间应该够我们睡觉了。”

“就是,你看人杏儿多聪明。我买了塑料薄膜,咱在把这个口子给堵上,应该不太冷。”

顺子一听也明白了。

魏子杏看了眼不远处的村子,想了想道:“谁跟我一起,我们去跟村里人借点水,再买点菜,不能就吃饭。”

“我跟你去。”赵稼时将塑料桶里的东西拿了出来,“顺子,你看看着点。”

顺子应了一声。

这次他们决定带着小宝,有小孩子有女人,别人对你的防备会小一些的。

两人提着两个塑料桶,牵着小宝往村子里走,那样子还真的跟一家三口似的。

村子里的人这会儿也都开始做饭了。

看着冒气的炊烟,很有家的感觉。

村里来了个陌生人是非常打眼的。

三人一进村,就有人问他们是谁,干嘛的。

这边的口音不太好懂,但魏子杏以前进国家队集训的时候,就有个队员是这边的人,相处久了,也能听懂一些。

魏子杏赶紧道:“大娘您好,我们是赶路的,路过你们村,这不是天黑了么,就打算在村口那边对付一宿,来村子里是想跟你们借点水,在就是想买点菜。”

大娘打量着他们,见他们长的标标治治的,还有个小孩,心里就相信了几分。

这时候农村人大部分还是好客的。

“你要买什么菜?”

“您家里有什么菜啊?”

这边天气暖和,所以还是有很多蔬菜的。

四季豆,黄瓜这些都有。

“你来我菜地里看。”大娘说着带着他们往屋后的菜地过去了。

三人跟上。

菜地里的菜一拢一拢的,绿绿葱葱,十分好看。

魏子杏要了一些四季豆跟黄瓜,看到辣椒,又摘了一些辣椒。

“大娘,您家里有鸡蛋吗?能不能卖几个鸡蛋给我?”

“你要几个?”

魏子杏想了想,“五个可以吗?”

“可以,你等着。”说着大娘扯着嗓子喊,“栓子,栓子……”

很快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屋子里跑了出来。

“拿五个鸡蛋给我。”

“诶。”男孩应了一声跑回去,不大会儿,用衣服兜着鸡蛋过来了。

大娘把这些东西给他们了。

“鸡蛋你们这边多少钱,我给您钱。”

“我们这边都一毛钱一个。”

一毛钱?比他们家那边贵。他们家是八毛钱一斤,一斤鸡蛋大概有十一二个。

算了,出门在外,也不能计较这些。

“那这些菜呢?”

“都是家里种的,不值钱,你一起给一块钱吧。”

魏子杏看着地上的最少够两顿吃的四季豆,还有五六根黄瓜,以及一把青菜。

不贵。

她给了一块钱。

一边给钱一边问:“大娘,你们村年底结婚的人家多不?”

“多咧。”大娘接过散票子:“我们村东头好几户人家,嫁女儿的娶媳妇儿的。”

“你们这边讲究,得要准备好多被子吧。”这也是她以前听那个队友说的。

“可不是么,家里条件好的,就得八床被子,差一些的也得有四床。”

“唷,那可要不少布票。”

大娘一拍手:“谁说不是呢,到处借票呢。我家的票都被借去了,搞得想给我家孙子做一身新衣服都不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