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王富贵的一家

移民王富贵,原本是凤阳的农户,爹爹去世的早,撇下老娘和妹妹三人相依为命。原本家里有五亩薄田,平常年景收个几石粮食,缴纳了田赋之后,加点野菜也能过活。他老娘王李氏从年青守寡,却是个泼辣能干的,闲时在家磨豆腐推出去也能赚几个钱来糊口。去年一场大水之下,全家人被迫随着乡亲一起逃难到扬州。当初移民的时候,他老娘死活不愿意报名,哭喊着逢年过节他爹坟前无人祭扫了云云。为了活命,王富贵找了同村的里正帮他多次劝说,最后才勉强一家人报名上船。

初到新洛时,王富贵因为年青,在船上又肯学习识字,进步很快,被安排到临时仓库跟着搬运点算等,后来又调进热电厂工作。他老娘和妹妹都安排在农业生产队,跟着平整畦陇,修沟渠,闲时在队里的指导下,自己家开垦了一些田地,种了十亩豆子,还有几亩高粱和油菜。王富贵下班之后也会抽时间帮忙干活。可谁知过完年后,获得了大丰收,光豆子就收了几千斤,高粱收了千多斤,油菜籽也有几百斤,再加上夏收之后队里分下来五百斤麦子,家里一下堆得满满当当。王富贵的老娘看着这么多粮食,嚎啕大哭,惹得王富贵和妹妹在旁边也掉眼泪。她让王富贵去队里问问,要缴多少田赋,几天后队里传下话来说,自家开垦的田地不收赋税,只要登记即可,以后大农场私有化之后才会考虑酌情收税。王富贵老娘直夸公司仁义!

可是接下来又开始犯愁了,这么多豆子怎么吃得完?总不能天天高粱豆饭吧?王富贵说,要不我们喂点猪羊吧。喂猪喂羊?老天爷会天打雷劈的,外面那么多草,随便弯腰搂几把,猪羊就吃不清,要用粮食喂猪羊?夭寿吆!王李氏接下来也不骂儿子败家了,她求着邻居石匠帮她打制了一架石磨,也不知道从哪里淘换来的白笼布,支起锅灶,又跑去盐场那边讨了些卤水,和女儿两个人开始做豆腐。豆腐做好之后,娘俩用板车推着往公司总部食堂去送。食堂的管理人员见到有人来送豆腐,喜出望外,可算有点新花样了,整天的鱼啊,肉啊,甚至蔬菜不缺,就是没见豆腐。这回可以增加几个豆腐菜品了。忙问她豆腐多少钱?王李氏却道:“收得什么钱?承了公司的这么大恩,豆子都是自己种的,捡些柴禾自己做的豆腐,值不得什么,不收钱!”食堂管理员说:“不收钱怎么能行?我这里还想跟你长期下定呢,又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再说了,公司也不能白要你的豆腐,好说不好听啊!”王李氏想了想道:“俺也不晓得这豆腐该卖几文钱?要不您看着随便给几张钱票就好,左右不过自家做的,没几个本钱。”最后还是食堂的会计帮她根据目前的物价水平估了一个价格,并告诉她,现在公司鼓励私营经济,让她大胆地做,多做些送给各个单位食堂。像她这种个体经营者不收税的。最后王李氏和女儿拿着食堂支付的钞票,千恩万谢地回去了,回去准备继续做更多的豆腐来卖。反正今年收了很多豆子,公司又不收她的税,倒是个好营生。

娘俩欢天喜地推着板车回到家,又把家里的豆腐切几块,左邻右舍,每家送一块,就说多谢邻居们平日里照应,今后要吃豆腐,尽管来俺家取。傍晚王富贵下班回家,老娘和妹妹叽叽喳喳跟他一说,他也很开心,当场表示,以后推磨的活他晚上下班回来干,只要提前把豆子泡好就行。王李氏坐在灶台前的凳子上,扳着手指头盘算,明日要多做个三五板,压豆腐的木头笼子怕是不够,还得找人多做几个笼子,还要定做几个大木桶,眼下天气冷倒还不怕,等天热的时候需得把豆腐切块泡进凉水桶里才不怕馊。嗯,还得养几只猪娃,豆腐渣喂猪长的快,半年都能长到200多斤,这么多豆腐渣,人能吃多少?还得喂猪。转头对王富贵说道:“富贵,磨豆子不急,先弄个猪圈出来,自己打点土坯,盖个草棚顶的就好,砖头瓦块贵得吓死个人。栏坑要挖深一点,多积攒点肥料好种地。弄好之后,去养猪场帮俺抓2只小猪娃回来。不然这么多豆腐渣,人可吃不了多少。”王富贵没口子地答应下来,转身挑起水桶,准备替妹妹去担水回来泡豆子。

第二天,王李氏娘俩早早地起来,多做了三板豆腐出来,木板不够就先把豆腐切成块放到盛着井水的水桶里。娘俩商量好了,大概十点钟才推着板车先去给公司食堂送,昨天说好的,然后热电厂、机器厂、精密机械厂,这样顺着往那边走,到哪里卖完哪里回转,这样一家一家问下去。走在路上有人来问,要买的就从桶里拿一块给人,一块一斤,一毛钱,公司给定的价。有熟悉的人问她:“王大娘,你咋不用称咧?”王李氏把豆腐递给他道:“俺倒是想用秤来着,可咱们这些人当初都是逃难来的,你见过谁家逃难还带着秤钩子的?供销社倒是有秤卖的,那种铁做得盘子秤,光秤砣都有三四个,老婆子不会用啊!而且很贵,要四五块钱呐,俺一板豆腐才卖几个钱?俺跟你说,当初俺们在老家也是敲梆子卖豆腐多年咧,这一刀下去,说切一斤绝不会九两九!这块豆腐,你若有秤拿回去称,没有一斤一两,回头你来俺家砸俺的锅,俺也没话说!”那人讪讪地说:“自是信得过王大娘。”接过豆腐,回家去不提。娘俩先给公司食堂送了,之后又走了三家食堂,中午时分,豆腐就都顺利卖完了,还收获了几家新的预订。往回走的路上,闺女二丫扳着手指盘算一番,两眼冒金星,激动对王李氏说道:“娘,俺们今天四板豆腐总共卖了八块多钱哩!加上昨天的2块,俺们有10块钱咧。按会计的说法,10块钱在大明顶一两银子咧!发财哩!”王李氏却很淡定对女儿说:“闺女家就是眼皮子浅,这是刚才有人卖豆腐,图个新鲜,才卖的好。谁家能天天顿顿吃豆腐的?还不是要隔三差五才吃一回换口味?许是过些日子生意就不会这么好了!”

接下来几天,事情却没有像王李氏想象中的剧本那样发展,很快整个城区都传开了,说王婆豆腐,城东七队,鲜香滑嫩,好吃不贵!顺口溜都出来了。很多人听说后,都下班后打听着,跑她家里来买豆腐。一下子有点供不应求,来晚了的就买不到了。王李氏有点着急,她家就俩人手,儿子不愿意舍弃一个月几十块钱的热电厂的工作回来帮忙,累死累活能做多少豆腐?思虑再三,她决定找邻居石匠李春生家来合伙,原因之一是她看上了李春生家二闺女杏花,原本想托人给说亲,给王富贵做媳妇。之前因为家里头穷,王富贵都二十四了还没成亲。先不提说亲的事,免得老李头拿乔,先去商量一下能不能合伙再说。当天晚上她狠狠心花了一块多钱从供销社买了一包点心,拎着去了老李头家。

李春生家人口比较多,他有三个闺女两个儿子,大闺女嫁已经出嫁,原来是邻村的农户,一起逃荒出来的,现在女儿跟着女婿被分配到一个叫汉城的地方屯垦,据说很远,坐船也要好几天。两个儿子都进了基建局,一个盖房子的,一个去修什么铁路,吃住都在单位,一个月才回家来一次。小女儿才十三,被公司强令到学校读书去了,管吃还发衣裳,傻子才不去呢。家里就他老伴和二闺女杏花三口人吃饭。这几天,李春生一家也是颇眼热邻居王李氏的生意火爆,时不时的就听见隔壁有人找来买豆腐的声音,自家也是收了不少豆子,公司又不收赋税,奈何自己不会点豆腐的手艺,所以只能看着隔壁眼馋。王李氏提着东西上门,把自己的想法一说,老李头当即同意。当真是干柴遇见烈火,啊呸,不是,是瞌睡遇见枕头,当晚就商量好了,俩家合伙,所有原材料都对半出,为补偿王李氏点豆腐的手艺,李春生家多出一个人手,收益也对半分。就这样一个自发的联合企业,也没有签什么合同契约,口头达成一致即生效。次日,李春生虽然是石匠,木匠活也做得一些,按照王李氏的吩咐打制了些新的木笼、木板,在自家也支起锅灶,打制石磨等,两家人一起忙活,王富贵也每天下班回来帮忙,生意确比原来还好些,名气也更大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