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死期延后

朱标语重心长的对朱棣说:“四弟,农种培育的事交给你了,我现在就去把这一趟旅程的点点滴滴书写下来,呈给父皇,给李御史争取时间。”

朱棣一脸焦急:“大哥,你打算怎么争取?就凭那点东西能让父皇饶了李御史吗?”

朱标道:“父皇面前交给我,出宫我不方便,宫外的事也要你去做,你立刻去散布消息,尤其是那些纺织户,务必让他们都知道李御史被斩首的事。

“江南各府各县,每条街道都贴上告示,一定把我们这趟航海的目的写清楚,是李御史发现的农种,我做出的成行决定,罪不在他。让百姓知道,这是亩产四千斤的农种!”

“大哥你放心吧,我一定尽快让江南贴满告示!”

朱标一脸难过:“父皇最在乎百姓,那就让百姓来救李御史吧,看看李御史在百姓心里有没有地位,值不值得他们为他说句话。”

“大哥,你先回寝殿歇着,我忙去了。”

经过半年朝夕相处,两人的关系已经变得非比寻常,朱元璋要求皇子面对朱标时要称呼太子殿下,朱棣从来都是喊的殿下。

他们是兄弟,但从小并不生活在一起。

感情反倒没有穷苦百姓家挤在一个炕头的兄弟那么深厚。

但是经过这半年的生死相依,两人现在你叫我四弟我叫你大哥,很是亲切。qupi.org 龙虾小说网

东宫中的朱标正在书写,大太监刘会通知他去西宫,跟朱元璋汇报航海过程。

朱标一听立刻就去了。

而此时此刻的应天府,已经如同一口蒸锅,沸腾了起来。

有三件事在大街小巷迅速传播。

第一,李长卿要被砍头了。

第二,失踪半年多的李长卿,原来是带着一群皇子为老百姓寻找新农种去了。

第三,死期仅三日。

首先李长卿起自于民间,为李瓶儿状告皇上,当堂仗责秦王,此举便已经深得民心。

但他真正声名远播的还是皇上拿到罪己诏。

外地百姓或许不清楚,但应天府的人都知道是李长卿逼着皇上下的。

也就在那一天,他发明了半自动纺织机。

这些事足以让他成为应天府百姓心中的清官、好官。

而现在他又带着皇子给百姓寻找农种,这么感天动地的举动,居然被皇上赐死。

人们很是悲愤。

当天应天府百姓便走街串巷号召起来,一天的工夫就弄了三把万民伞。

这一天整个应天府都乱糟糟的。

六部所有衙门被围得水泄不通。

臣僚们出门上朝不容易,下朝回来更是无比艰难,不磨破嘴皮都回不了家。

目睹此情此景的六部官员,根本无法无动于衷,只能将真实情况上奏。

于是奏章像雪片一样飞进皇宫。

朱元璋当晚收到了上百封有关民怨沸腾的奏章。

朱元璋人都蒙了,他知道李长卿在民间有点声望。

却不知道声望已经高到这等地步。

大明建国以来,这还是头一次有官员收到万民伞,而且一天收到三把。

他到底为百姓做了什么?朱元璋想了想,无非就是发明了一个半自动纺织机,怎么就让百姓这么大动肝火?

难道是因为新农种?那玩意还真有人信?

经过朱标那番谈话之后,他更加确信一件事,新农种的事要么是李长卿瞎说,要么是李长卿也被蒙在鼓里。

总之不可能有产量那么高的东西。

即便有,水土不服迁移过来也无法成活。

可是百姓偏偏就信了。

思来想去,他觉得百姓如此信任李长卿,还是因为他悍不畏死敢于状告他这个皇上。

一个为了百姓利益连死都不怕的人,说出来的话在民间自然掷地有声。

其实从朱标的话里,朱元璋也感慨良多。

他们这趟旅程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狂风暴雨就不说了,中途断粮、钓鱼维生、和当地印第安人对射、归来时遇到倭寇数次围攻,船断了,硬是晃晃悠悠回到了长江。

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李长卿在拼命救大家的命。

平静下来的朱元璋,觉得自己当时确实有些过于着急,不该把李长卿的死期定的那么早。

就算要杀,也该弄清一些事情。

因为他实在想不通李长卿为什么这么做,万一他是被别人蒙蔽了呢。

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舍不得李长卿死,还是迫于民间压力,总之李长卿的死期,从三天改成了三十天。

喜迎国庆7天长假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