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外交战场

三次革命结束后。英国政府为了应付欧战局面。指示朱尔典加快与中国接触。为大英帝国的远东政策寻求一个体面的转折。唐绍仪作为秦时竹的政治顾问。已先期会见了朱尔典。一方面对英国方面在三次革命中的“中立”立场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则探讨中英建交的可能性。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朱尔典颇为尴尬地接受了这种廉价的“感谢”。在中英关系上。他一再受到来自伦敦的压力。这个老资格的外交官由于在华决策上的一系列失误。已引起了英国外交部内不少人的反感和指责。虽然外交大臣格雷爵士继续信任他。但也在私人信件中善意地提醒他在对华关系上做出成绩来。号称中国通的朱尔典虽然在一系列决策上都有失误。但这并不表明他不了解中国社会和远东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是大英帝国外交界中少有的。他看出了秦时竹上台以后中国政府的日益强势。这种强势他认为是对英国政府在华利益的巨大威胁。为了避免任何有可能的动荡和不安。他选择了对抗。虽然都失败了。但很难说朱尔典有什么漏洞。三次革命完全是秦时竹利用历史先知先觉的能力取得的成果。如果换一个时机。英国没有陷身于欧战。则他只要在远东稍微发力。南北对峙乃至分裂的局面就有可能上演。真实的历史时空不正是如此么?tefu.org 柠檬小说网

至于欧战的爆发。朱尔典也有一层隐隐约约的担心。他清楚地知道中德关系远较中英关系来得亲密。在欧洲陷入你死我活的战争之际。保不准德国会使出什么手段来拉拢中国。中俄关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朱尔典深知两者之间其实比中英关系还要严峻的多。中英不和归不和。刀兵相见的可能并不大。但中俄之间万一来个擦枪走火。对于协约国却是不小的影响。甚至于中国不用动手。只要东北方面的部队稍微调动一下。对俄国地远东形成威慑。这就能牵制不少的俄国兵力。而这是急于让俄国投入每一个士兵到欧洲战场的英国所不能容忍的。即便中俄之间没有进入战争状态。中国如果封锁对俄物资的输入也让人难以承受。

这些天除欧洲局势外。朱尔典还分外关注交易所的信息。交易所地投机客永远是政治信息最敏感的晴雨表。在主要货币市场上。黄金价格自然是一片暴涨。几乎每个国家的货币对于黄金价格都出现了下跌。当然中国、日本和美国这三国由于没有卷入战争。其贬值程度并不大。华元反而因为中央政府成功地控制了局势、结束了三次革命而有大幅度的上涨。受德军攻克列日要塞、进抵法比边境消息刺激。比利时法郎贬得一塌糊涂。而法国法郎也出现了近7的下跌。拖累英镑、卢布等关联国家货币地下跌。虽然英镑、法郎、日元和美元是交易所交易的最大品种。但有心的朱尔典发现。近期卢布地交易量却一直在加大。而且不管什么动静都是下跌。虽然没有任何证据指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中央银行。但拥有这么大笔数额地外汇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这说明中国方面对于卢布和俄国的局势不看好。反过来也说明中国方面并不把俄国当回事。

当然。英国还可以指望日本限制中国。但无论日本能否限制住中国。日本本身对利益的贪婪都注定不是大英帝国所乐见其成地。况且日本和俄国之间也有根深蒂固地矛盾。强化日本势力更可能造成俄国方面的反弹。前几天听说德国民众因为误信日本对俄宣战而纷纷到柏林地日本驻德大使馆献花。虽然只是谣言。但充分说明了在两大集团绷紧发条的前提下。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能让整个局势发生逆转。中德关于青岛问题上的秘密交涉朱尔典已听到了一丝风声。他也明白日本这个“盟友”对于青岛的野心和渴望。如果单是青岛。英国完全可以将其让给日本。但如果其他也要呢?大英帝国毕竟还没有到这个份上。即为了打赢在欧洲的战争而将他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利益拱手相让。至少在殖民情节严重的朱尔典心里这并不是划算的买卖。

如果能换取中国的谅解并确保英国在华利益。朱尔典不会拒绝中国收回青岛的。至少这是一个不错的交易砝码不是?说来唐绍仪也是朱尔典的旧相识。秦时竹派遣他出来谈判。本身也说明了诚意所在。政客和外交官是最善于遗忘过去的。前些日子还剑拔弩张的中英关系到了俩人会见的时候却似乎显得比任何时候都友好。

在考虑大英帝国远东利益的问题上有两派分歧。朱尔典代表了其中一派。即认为中国新政府的崛起和日渐强势虽然对英国的在华利益不利。但还是处于可以控制的局势当中。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不仅在国力上远远大于中国。而且其野心和贪婪程度也不是中国可以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着眼点。在于收复一些象征意味更浓的权利。以昭示新政权和前代政权之间的不同性。老练的朱尔典将其概括为中国人一贯的“追求面子”的举动。抛开各自的立场不论。朱尔典有时也认为中国政府的某些举动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但日本不一样。日本是为了攫取更大的权益。甚至是希望独占在华利益。如果将这头饿狼释放出来。虽然从短期上看强化了英国在华的发言权。但从长远来看。这意味着英国在华权益的逐步丧失。说不定日本什么时候还会反噬。这倒是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在真实历史上。日本的的确确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

另一派则以在伦敦的官僚老爷为代表。他们对于远东的情形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整天念叨英德矛盾。大英帝国利益受损。他们压根不知道每个殖民地的具体情形。更何况中国还不是殖民地呢?他们的目光牢牢地被吸引在欧洲上面。认为牺牲一些远东的利益来换取日本对于英国在欧洲问题上地支持是完全值得的。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玩火**的后果。不幸的是。这种人物无论在声音还是力量上都不是朱尔典这种负责具体事务的外交官员可以相提并论的。8月8日。在这批人物地推动下。英国政府向日本递交照会。援引英日同盟盟约。要求日本派出海军清除中国沿海的德国伪装巡洋舰。

在接到有关内部通报的电报后。朱尔典哭笑不得。这完全是主观臆想再加妄自推断的产物结合。德国在远东确实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但这种军事力量相比整个德意志帝国地战争机器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足以构成对英国利益的损害。况且。中国政府已经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各国利用在华基地从事敌对行动。外交部地大人物似乎把中国方面地有关声明看作是中国一贯以来软弱形象的延续。压根就不明白中国新政府的意义何在。朱尔典认为。中国海军地实力虽然不到日本地一个零头。但就是这一点兵力就足以对付所谓的德国伪装巡洋舰了。更要命地是。照会中居然还点出了“中国沿海”这么大一块地方。他心里在暗暗咒骂。这些昏庸的家伙到底明不明白所谓“中国沿海”到底意味着什么?从理论上说。这一带可以北起朝鲜附近海域。南到安南附近海域。相当于在欧洲北起波罗的海海域。南到地中海海域这么一块辽阔的地方。如果在英国国内有人建议将这么大一块地方让俄国或者法国负责缉捕德国的伪装巡洋舰。一定会被人斥责为疯子。可就是这么大一块地方。却交给了野心勃勃的日本。让他简直无言以对。

在与唐绍仪的会谈中。朱尔典心情很恶劣。他甚至不顾外交礼仪。在会谈中直言不讳地抨击外交部的官僚作风。那种深恶痛绝的态度让人觉得他朱尔典简直是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当然。唐绍仪是不可能被这些表象所迷惑的。哪怕是另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态度。他也绝对不会为之动摇。因为有关的立场和要采取的策略在会谈之前已经基本定局了。他不会忘记秦时竹和他之间的那一番谈话:

“在中德、中日、中英三组外交关系中。少川兄以为何者最重要。又以何者最为危险?”

“以中德关系最重要。以中英关系最为危险。”

“不然。我倒认为中日关系最为危险。”

“何故?”唐绍仪虽然在政治取向上偏重于英美。但并不表示他就是亲英美派。乍一听到秦时竹的言论感觉非常惊讶。

“不必讳言。三者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程度、手段和目的都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实力。更取决于他们内部的体制和政治传统。少川兄应该不会忘记。在当年那场力量对比悬殊的鸦片战争中。英国议会仅仅是以一票的优势通过了对华动武的议案。你能想象这种可能性出现在日本这种国家么?”

“恐怕不能。20年前。日本为了占领朝鲜、侵略辽东。都敢对北洋舰队下手。像那般稳操胜券的事情。早就不知道干了多少次。”

“所以。英国基于全球力量的平衡和内部各个派别的平衡。不太可能直接动用军事手段来对付我们。而日本近在咫尺。黩武气氛最为严重。动不动国运相赌。20年前赌赢了一次。10年前又赌赢了一次。难保今天还会再试图下重注。”秦时竹继续说。“我打个比方。现在欧战爆发。我国所产的钨矿作为战争机器不可缺少的东西。你认为英、德、日三国会以何种手段加以筹划所需?”

“这个……”唐绍仪没有想明白秦时竹到底想说什么。

“英国会以现款购买。但多半会在关税、银行金融、矿物品位上做文章。这符合他们的特色;德国多半会以机器设备、军火装备和我们做交换。甚至还有可能派出工程师来协助我们采矿;你猜日本会怎样?”

“估计多半要求租借矿区。独占开发。”唐绍仪苦笑着摇头。“日本不是一直在要求采矿权么?铁矿、煤矿、金矿、钨矿、铜矿。凡是矿他们都想要。”

“所以。一旦把日本逼急了。他们更容易采取军事行动这种极端手段。”秦时竹笑笑。“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区别。英国作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其广袤的殖民地决定了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来源。其发达的金融体制保证了他们最大程度的贸易能力;德国作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制造业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交换能力。手中有货。不怕换不到资源。而日本。要技术没技术。要金融没金融。偏偏野心还大……”

“那青岛方面怎么办?据说日本也准备对青岛下手。”唐绍仪忧心忡忡。

“我们和德国人达成一致是解决青岛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环。和英国人的沟通和妥协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程序。但是。光靠这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青岛是日本人力图染指的。它们总有借口和托辞……不要以为日本口口声声英日同盟。维护远东秩序。它只不过是为了借这个幌子攫取自己的利益而已。”

当然。在和朱尔典谈论青岛问题时还要优先考虑中英关系正常化之间的几个障碍:第一。西藏问题。随着朱德率军入驻西藏。藏区的局势一天天稳定。虽然外交部的几个谈判代表还在印度和英国人磨洋工。但这无非是嘴皮子上的较量罢了。中国政府毕竟是对西藏拥有合法主权的政府。任何分裂西藏的企图都会遭到反对。朱尔典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况且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试图分裂西藏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英国士兵都要用于对德作战。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哪怕有一丝一毫用在别的战场都是让人难以容忍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