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出降公主崇宗封诰

西夏总兵力包括中央直属的擒生军十万,共六十多万人常备军,分十二军司。

李良辅原所领的韦州静塞军司(驻地威州,现同心县)总兵力十多万,但常备军就有五万多人,分驻各地,与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驻地鹯阴(现平川、靖远一带)负责西夏整个西南的防御。在韦州静塞军的守军也就一万多人,原想乘韦州静塞军的新任主将在李良辅下职后还没有到,策动手下反出大夏国,但几个手下对李家皇朝很是忠诚,特别是拓跋浩,一知道李良辅没有虎符要强调兵,就知道不好,领着人向李家府诋围去,但李良辅很果断,见调不动兵,马上带自己手下的亲兵,带上妻儿老小,破出了韦州城。

等韦州静塞军反叛事件报到兴庆,已是第二天了。韦州静塞军李良辅叛夏,西夏上下都大吃一惊。这么高级别的前将军叛变对西夏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崇宗李乾顺马上招集大元帅晋王、枢密使慕洧、太师太傅等一干人商量对策:

一是要诛灭李良辅及反叛将官九族。

二要尽快查实有无金国间谍策反。并查实金国及务国在夏的间谍网,加强对反间谍工作。

三对这次反叛有功人员进行嘉奖,升拓跋浩的弟弟拓跋雄为韦州静塞军韦州守将。

四是照会金国,让金国送回李良辅等。

五是让前线将官的家属不得驻前线城邑,当地人氏不得在各城任主官。

这次御前会议对西夏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个是因此建立了类似明朝东西厂的直属皇帝的监控官、军内务机构—缉私局,二是明确主官不得在原籍任职。

查了三天,就查出了李良辅是被金国在兴庆城的一个叫查非的商人策反,但这商人已逃离。而反叛的李良辅留在西夏国的亲属也尽拘捕在案,但是这事处理起来也是头痛,李良辅原是皇族,追究下去连皇帝李乾顺也有牵连,只处理了一部分李良辅的血亲算是了事了。

这完颜没立,作为金国的上使来这西夏一路上趾高气扬,但想不到西夏国对他却不冷不热。这么冷的天连个热汤水都没有,对驿站又打又骂的,但又不能杀人,人家就让你打骂,也不还手,把这西夏恨得要死,他也不想想自己对西夏做了什么。

原以为这次是个好差使,这金兀术也是因为没立打仗勇猛立功又多这才给了这差使给他,他欢天喜地以为这次一定能搞到许多钱财。碰到这种情况,一口气是从头凉到脚。想想路上人家不懂事,到兴庆会好点,但到了兴庆,人家不让卫队进城,只让带了三十多人,说是安全由西夏全权负责。进了城住的是一个小驿馆。这小驿馆总算比路上要好点,饭茶水也不少,只是那个质量就要差点了。

但刚住下来还没喘一口气,却是西夏的照会来了,让金国送回李良辅一干反叛将兵,送回西夏重犯查非。这没立一路上受虐待本来火气就大,一个小小属国也敢对上国说三道四了,不由得大发雷霆,指着西夏礼部的官员大骂:

“你西夏不过一个小小的属国,一个所谓的公主出嫁我大金派人观礼已经是给你们极大的面子了,可你们不知心存感激,你看我住的事是什么地方?吃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属国对上国使臣的态度吗?”

“再说你国的李良辅对你夏国可是有功之臣,你们夏国又是怎么对待他的?不但撸了他父子的爵位官职,反而追杀于他。他为什么要叛你?只能从你们国家的自身去找。那有一个国家象你们这样对待有功之臣的?”

“他来我上国,是鸟择良木而栖,马择良草而食,何错之有?再说了你夏国之民本就我大金之民,有什么还不还的!”

这没立还是很能说的吗,谁说他是个粗人?礼部的官员也不生气,回到:

“据查,李良辅是被你大金查非策反的。我大夏国虽是你大金的属国,你金国也一直是以一国之礼待我,但这次,你不但派人策反我大臣,还收留我夏国叛臣,这是不合体制的,现我国只要求你上国送还我下国的叛臣。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上下属国的关系,还请你慎重考虑。”

“我不还你难道你还反了不成,不要惹我上国,否则我大金的大军灭了你夏国,你看好了,辽国不是够强大了吧,我大金太宗只带了二万精兵就杀得他七十万军队大败亏输,灭了国,大宋也够强大了吧,我还不是掳了他们的二帝,让他们俯首称臣,在江南苟延残喘?难道你也想步辽的后尘?”

“好了,李良辅到我大金是他们的本心,我大金将会善待于他,如你什么时候想通了来我大金,必享不尽荣华富贵,好好想想吧。我累了。送客!”

李乾顺等君臣,虽然明知道让大金送回李良辅等叛军是不可能的,但这外交和颜面总是不能亏输,听了汇报,这口气也只有在心里暂时窝着,放一放。明天就是皇帝嫁女,公主大婚之日,这才是要紧的大事。

李良辅的反叛虽然给西夏的君臣带来一点阴影,但并不影响兴庆城这喜庆热闹的气氛。

大宋历绍兴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一千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五更刚过,鞭炮齐鸣,城门大开,城外的百姓蜂拥而入,他们要看公主成婚大礼。自崇宗亲政大礼有多少年了?快四十年没有这样的大庆典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点着红灯笼,大人小孩个个喜笑颜开。

夏国的大殿上,左边是各国观礼的使节,右边是西夏国的众群臣,由于出席的人多,这大殿显得有点挤,崇宗从殿后心想什么时候再重盖一座更大的宫殿。

卯时,孙公公在殿上唱道:

“皇上驾到,升殿!”

李乾顺进入大殿,坐上龙廷,正襟危坐。只听护卫一声喝威,大臣、使节跪拜敬礼。

“宣大夏国明珠公主上殿听封。”

三公主在喜儿和另外一个宫女的扶持下,穿着党项族的结婚服饰,头发梳起高髻,头戴珠冠,向这大展中央款款而来,跪在皇坐前面:

“儿臣拜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儿明珠,听封!”

孙公公展开圣旨,宣读皇上旨意:

“大夏国圣文皇帝封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吾儿明珠,自小承孝,聪明伶俐,长大又体恤国民,关爱民生。研究兵械,强我国防,据功甚伟。为励皇族君臣国民,彰我明珠之大功,封明珠为兴国公主,爵一等郡主,食邑会宁郡,属地鹯阴县、敷文县凡二百里。知监国事。钦此!”

“兴国郡公主明珠接旨。”

明珠起身上前,接过封诰,复又退后跪下:

“兴国郡公证明珠,谢父皇隆恩。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珠不知道父皇不但将这会宁郡封给自己,爵一等郡主,与一等王爷同爵,还让自己做了这西夏的监国。这是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而李乾顺对这事却想了又想,前两天皇族李良辅反叛出夏国,就象给人打了一闷棍,自己五十多岁年纪大了,而这太子方十岁,想自己十六岁亲政前国事被母后把持,一个国家弄得千疮百孔,到了十六岁才在辽国的帮助下亲政。

而现在大金势强,没有一刻不想灭了我夏国的。那些王族谁知道有没有想法?晋王察哥,自己亲自提拔上来的族弟,现在大器已成,但总算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但谁知道他又有什么异心?所以扶持公主明珠,是崇宗不得已的选择。只希望公主和驸马爷能帮朕看住这家国,不至于让那些稍小得逞。

“吾儿平身。”

“谢,父皇。”

“现在你是一个监国,有自己的食邑,但食邑在边国,且为监国,则应有监国之力。着枢密院拨一支五千人马的精军给你,为监国军,但这监国军如无朕之虎符关防,不得出你封邑,有关建郡主府事宜由三省主持你不必操心。”

“爱卿慕洧、安惠”

“臣在。”

“这监国军组建的事,由慕洧你在国内军中抽调,兴国公主的郡府由安惠加紧建造。”

“臣遵旨!”

处理好公主封诰之事,吉时将到,众人移步到观礼台。

观礼台建在皇宫前广场上,大婚由礼部郎中濮王仁忠主持。夏国学宋之礼制,这下降(公主出嫁为出降或下降,娶公证叫做尚公主,这是不能弄错的)公主也承汉唐之风。

礼炮十九响,这礼炮是高宠在兴庆赶制的炮仗,这十九响、二十一响什么的礼仪是古天这个驸马与濮王仁忠商量的新的礼制,最高礼仪为二十一响。后来濮王仁忠又制订了礼炮的详细规定在西夏国实施,后宋、金也按此规制执行,成了通用标准。由此火药也在民间兴起,加上后来高宠在军事上应用,大发神威,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火药的广泛应用提前了三四百年。

公主出降,新婚三日住在皇宫,并不是在驸马府。这是皇家嫁女与民间的差别。

公主大婚仪式繁杂,这里略过不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