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入宫觐见狂徒李邈

门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诸葛瞻的思绪被拉回到现实。

“少君,宫中来人了,中常侍正等在府外呢!”

“知道了,福伯。”诸葛瞻点了点头。

他对这个世界还有着疏离感,古人的礼仪相较于今自然是无比繁琐,还好他的身份不低,倒是可以不必在意专为被统治者设定的礼仪,毕竟高祖用儒生的冠帽小便时,叔孙通也没反对不是?

诸葛瞻趋步向外走去,一个面部无须,穿着宫服的宦官正等在门外。

诸葛瞻有些举措不安,自己是不是应该跪下接旨?

可现代人的自尊却令他拉不下脸来。

好在那太监给了他台阶,没让他跪下接旨。

“武乡侯,陛下口谕,召您入宫。”

“武乡侯?”诸葛瞻有些疑惑。

“正是,陛下准备让您袭爵。”那太监弯着腰,恭敬的回答道。

诸葛瞻张嘴欲问,但还是就此打住。他不过八岁而已,要是表现的太过早慧,会不会惹人注意?

将腰间的玉佩取下,塞到了太监的手中:“多谢公公告知,小子有礼了,不知公公怎么称呼?”

那太监的脸笑成一朵菊花,嘴上说着这怎么使得,却将那玉佩塞入袖中。

“我一刑余之人怎得侯爷如此厚待?小的贱名黄皓。”

“原来是黄公公啊!”

诸葛瞻面色如常,心中却波涛汹涌。面前这死太监就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当太监就好好哄皇帝开心,你非要插手军国大事作甚?

姜维在外作战,向后方写警示信,竟被这死太监无视,还搞些巫婆神汉来装神弄鬼,以至于成都无兵可用。

蜀汉灭亡前夕,安南将军霍弋、永安都督阎宇都曾率兵支援成都,可惜还没等蜀汉援军抵达成都,刘禅便在大儒谯周的劝说下投降了邓艾。

要弄死这个死太监吗?

诸葛瞻的念头旋起旋灭,董允,姜维都没弄死他,可见黄皓在刘禅面前多么的受宠。

自己这小身板还是算了吧!

诸葛瞻的脑中思绪万千,黄皓则喜笑颜开的摩挲着手中的美玉。

等看到巍巍宫阁时,诸葛瞻这才回神,调整好心情,做好面对天子的准备。

此时蜀汉还未衰弱,宫中尽是卫士,手持长戈,看上去很是肃穆。

黄皓领着李安平向殿内走去,诸葛瞻亦步亦趋的跟在他的身后。

“瞻儿,我这苦命的孩儿...”一声悲切的呼唤传来,诸葛瞻先是愣神,随后反应过来,这叫的是自己,抬头偷瞄了一眼,面前是一身皆黑,穿着锦服,头戴冠冕的青年胖子。

诸葛瞻意识到面前的胖子正是刘禅,这下不得不跪了。

“小子诸葛瞻拜见陛下。”

“近前来!”

诸葛瞻起身,有些局促的向刘禅走去。

刘禅拉着诸葛瞻的手臂,轻声问道:“瞻儿可读过什么书?”

“看过《论语》和《孟子》,正在看《春秋》”

“不错,不错。”刘禅点了点头:“当年相父还为我手抄《春秋》,奈何我生性愚钝,倒是可以转赠于你。”

“谢陛下赏赐。”

“黄皓!”

“奴才在。”

“将宫中通行腰牌给一块于瞻儿...”刘禅转头回顾诸葛瞻,开口说道:“要不瞻儿你住在宫中吧?朕的长子睿儿和你年岁相仿,你在宫中也有个玩伴。”

诸葛瞻有些为难的说道:“我听说,孝子都是要为父亲守孝三年的。”

刘禅摸了摸下巴,思索道:“你还年幼,正是勉力读书之时,相父若在,也定是希望你成为国之栋梁。”

“我在东宫时,有郭演长、费文伟、霍绍先、董休昭相伴,时人称之为太子四友,我希望你也能如他们一样陪伴在睿儿身边,做出和相父一样的功绩。”

说这话时,刘禅的神色悲伤,那胖乎乎的大手放在诸葛瞻的头上轻轻摩挲,好似在回忆着过去。

“小子谨遵圣谕。”

“陛下,臣李邈有旨要奏。”一个中年文官出列,俯身行礼。

刘禅的眼中闪过一丝厌恶:“爱卿请说。”

李邈?诸葛瞻只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难道这也是青史留名的名臣?

“陛下,大喜啊!”

诸葛瞻的心脏骤停,不可思议的抬头看向了李邈。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原本安静的朝廷立刻变得喧嚣起来,群臣们窃窃私语,显然也被李邈的话所震惊到。

诸葛瞻下意识的偷瞄旁边的刘禅,只见刘禅那身肥肉随着急促的呼吸而上下起伏,那双胖手更是紧紧握住,原本和蔼的豆豆眼此刻更是冒出凶光,死死的咬住了面前的文士。

李邈,李邈...

就算一开始不知道李邈是何人物,诸葛瞻此刻也想起了他是何方神圣了。

颍川有荀氏八龙,河内有司马八达,荆州有马氏五常,益州同样有李氏三龙。

李朝字伟南,益州别驾。

李邵字永南,益州治中。

还有一个早夭的弟弟,三者并为李氏三龙。

李邈则因性格疏狂,不在此列,但即便如此,他也被任命为益州从事,丞相参军,加号安汉将军。

李邈有多狂?

刘备入蜀,攻灭刘璋,他被任命为从事,过元旦时,一起喝酒时,这家伙说:“刘璋认为将军是宗亲肺腑之臣,让你去讨灭张鲁,结果张鲁没干掉,你却反手背刺刘璋,我认为将军攻占我们益州的行为是不对的!”

李邈这话说得没问题,刘备在道义上确实不该拿下益州,所以刘备不谈道义了。

于是刘备反问道:“既然你知道我做的不对,那你为什么不帮助刘璋呢?”

李邈说:“不是我不敢,是因为我没这个能力!”

非不敢也,力不足耳。

这话就有些搞笑了。

屈原有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你要是坚持心中的道义,就该用行动去维护,而非是用言语在这饶舌。

更何况你还接受了刘备的益州从事,真是为了道义,不敢反抗,那退一步弃官而去,隐居山林不行吗?

大概是因为自觉理亏,毕竟从刘季玉手中夺走益州确实不道德,再加上需要安抚蜀地民心,有司要论罪处决,诸葛亮为其求情,李邈只是受到了贬斥。

作死一次怎够?

马谡失街亭,随后逃亡,向朗收留包庇马谡,被举报,也被贬官,并从此不受重用。

李邈这时候又跳出来了。

“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

并不是说打了败仗就会被处死,蜀汉立国后打的败仗也不在少数。

马谡最关键的是弃军而走,后来逃亡时被向朗收留,向朗时任丞相长史,当时蜀汉军政大权全在丞相府,成都大小官吏得要加个丞相府官职才有实权。

向朗收留马谡,直接导致其被贬官,其后二十年不受重用,诸葛亮死,他才出任个无实权的光禄卿。

可以想象诸葛亮对马谡的爱之深,责之切。

李邈为马谡求情后,失去了诸葛亮的看重,被遣回成都。

而这是李邈的第三次作死。

“大胆!朕的相父岂容你这般小人搬弄口舌!”刘禅愤恨的拿起桌上的竹简砸去。

刘禅对于诸葛亮这个相父是否有恨不知道,但绝对是有爱的。

权臣自然是令君主警惕的存在,伊尹,霍光都曾有废立君王之举。其言其行虽跋扈,但不失为忠臣。伊尹放太康,随后又立太康为君;霍光废昌邑王,又立刘病已为帝。

其虽无谋逆之心,但却有谋逆之实。

废立君王这是自认为孤家寡人的君王所能接受的吗?

更不必说后世的野心家,如曹操、孙峻、司马昭之流,哪个不是自比伊尹,霍光的呢?

但诸葛亮不一样,他是个纯臣,虽手握军政大权,却不曾有一丝僭越之举。

这也是诸葛亮能够名垂千古的重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将君王安危寄于一人身上,实在是太过危险了。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自诸葛亮之后,蜀汉再不设置丞相,之后的蒋琬,费祎,董允,陈袛等皆是录尚书事。

可李邈实在太过了,刘禅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此刻刘禅的身边还是群贤毕至,心中虽有束缚感,但让他去庆祝诸葛亮的死,那也太夸张了。

诸葛瞻同样做不到漠视此事,诸葛亮是自己的父亲,若是旁观,虽然他只有八岁,但势必会被人看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