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下次有你好看

行星开发:

土卫二:水

土卫六:燃气资源

水星表层可以被剥离并制造成反射镜戴森云与恒星引擎

金星可以作为早期地球生物化学反应的实验基地,往上投放地球生物。

月球的氦3根本不值得开采,火星居住的优先度其实也很低。地月拉格朗日l1基地、月球挂绳、火卫一双侧长绳之类更值得建设。

在木星圈和土星圈活动不需要开采它们的核燃料,木星周围强大的辐射和等离子环流足以驱动航天器与太空建筑,土星环里含有巨量的水冰。木星和土星的多个卫星上有水冰或甲烷,其中一些的地下海里可能有生命供研究。泰坦星(土卫六)上横流着大量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光是其表层已知的甲烷湖泊就有地球上探明的化石燃料总储量的三百倍。不过这些和你的“星际扩张”技术比起来大概都是毛毛雨。木星离谱的重力阱意味着用现实中的技术不值得开采、有了能开采它的技术则不屑于开采。

太阳系的气体行星里,能提供核燃料的主要是天王星,其次是海王星。这事比较次要。天王星的卫星可能也拥有地下海,也许有生命供研究。

太阳系内有一些自转速度异常快的小行星[1],几十年来都有人认为它们的核心可能是早期宇宙里产生的夸克物质,以这种广泛存在的夸克物质来解释物质与反物质的数量差异。如果实践发现它们真是如此,那么可以期待许多特殊的性质,包括生产巨量的反物质[2]。100亿吨夸克物质可以生产10亿吨反物质[3],这是太阳系里能期待的最高级资源之一。同水平的就是“作为原初黑洞的第九行星”了。

天卫五蹦极一定非常好玩。天卫五有着太阳系最高的悬崖——维罗纳断崖,高度最大有20km。天卫五的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小,只有0.079m/s^2。从维罗纳断崖的最高点跳下去,需要大约12分钟的时间抵达悬崖底部,蹦极者有足够的时间饱览天卫五的风光。当蹦极者接近悬崖底部时,速度大约为200km/h。尽管这个速度在地球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算得上比较大,但用反推火箭很容易减速下来,蹦极者背个反推火箭就可以了。

去火星看水手大峡谷和奥林匹斯火山以及二氧化碳喷泉、去木卫一看成群的超级火山喷发(当然必须做好辐射防护)、去木卫二冰下海洋来海底两万里、去木卫三看自身和木星的极光、去土卫二看超级间歇泉、去土卫六的甲烷海里划赛艇和人体扑翼飞行(大气密度比地球高、重力比地球低)、去土星光环里搞冰雕展、去海卫一看喷液氮的冰火山。还有彗核惊险喷气游等等。

人工恒星

我认为如果时间足够长而且恒星系合适,那是有可能的。因为很多年轻的恒星周围有碎片、尘埃、气体等构成的原行星盘(protarydisk),里面有大量有用的物质。如果人为的操纵那些物质的互相碰撞聚集合并,是有可能诱导形成一颗合适的行星,如果说行星是一座座大厦那年轻恒星原行星盘里的那些物质就是砖、瓦、水泥等建材,搬运那些建材显然比平移整体搬迁大厦(例如流浪地球)容易多。当然那需要难以想象的生产力(足够的ai搬运工、泥瓦匠)和足够的耐心(长寿),时间可能数以百万年计。当然由于引力的关系一旦形成一个相对大的物体,引力会滚雪球一样吸积周围的物质越来越大,而不是完全人工来。

而太阳系这种木已成舟的中年恒星系则没啥可操作性,因为可用的原料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行星,剩下的在主带和特洛伊小行星群的物质质量太小凑个月球恐怕都挺难,柯伊伯带加离散盘加奥尔特云倒是很可能有总计足够凑两三个地球的物质,不过太遥远、太分散,而且这些物质里大部分是水、甲烷、氨之类的挥发物,岩石矿物、金属比较少。硬搞恐怕只能来个真海洋行星。此外在成熟恒星系里那么折腾带来的引力扰动轨道影响也是很大的风险,这个需要看具体情况去模拟分析了,需要专业人士了。总结一下,人类在遥远未来有可能精确的在一颗恒星旁人为控制构建一颗宜居行星,然而必须是有物质丰饶的原行星盘的年轻恒星,同时需要难以想象的生产力(比蝗群还可怕的自动化技术,无数的机器人拖船)以及足够的耐心(可能需要上百万年),但是对太阳系这种木已成舟(确切说砖已成楼)的中年系统则不具备可行性(如同前面提到的旧城拆迁或者整体平移大厦)。

已经有答主提到了人本身。随着科研大厦不断增高,创新之前所需的积累时间越来越长。根据benjamin%20jones的研究:20世纪这100年,做出伟大创新的平均年龄提高了6-8年,从30岁出头增加到了将近40岁。其中,40%25是因为人类寿命延长,导致研究者整体的平均年龄变大;剩下的60%25,主要是因为积累——常常是拿博士学位——的时间变长了。

怎么衡量伟大创新?作者用了两个指标。一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二是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来源汇集的重大科技发现年表,覆盖电力、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两类数据统计的结果一致:20世纪末的伟大创新,创新者年纪平均比20世纪初大6岁;控制学科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以后,这个数字增加到了8。

不过,这一点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大家的寿命延长,做研究的老人比以前更多,拉高了创新者的年龄;二是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哪个解释是最主要的?作者在原文中直接对年龄和创新建模,分解了两个因素各自占的比重大小:8年当中,第一点占大概3年,大致就是40%;第二点占大概5年,大致就是60%。做研究,前续的积累越发重要了。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