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海上掠食者

十月末的一天。

金黄色的一片片稻浪覆满山岗。

在渡过了紧张忙碌的盛夏之后,播种下去的第二季稻谷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而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王丰在得到了蒙冲的‘指点’之后,开始在中留郡附近小范围的推广秧苗移栽技术,这是稳妥的决定,因为新技术的应用相伴而来的就是高风险,一旦实验失败,那颗粒无收的局面是谁都无法承担的。

虽然早就知道秧苗的移栽能够成功,蒙虎也没有去冲动的下令王丰必须大面积的推广这项技术,他可不想让王丰等人形成习惯,他要的是有自主科研能力的技术家,在这一点上,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

连续的丰收给了蒙虎以底气,要知道在他来的那个时代,台风、暴雨、泥石流、山洪这些自然灾害就象无法摆脱的阴影一样,每年都会发生那么几次,而现在,可能是植被覆盖率高的缘故,让小区域的生态还处在良性的轨道中。

“虎侯,你看这沉甸甸的稻穗,这一季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呀!”在桓喜、王丰等人的引领下,蒙虎又一次的来到了上次与王丰相识的地方,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实验新品种稻种的良种场。

为了培育出好的稻谷品种,王丰几乎走便了桂林郡的每个县亭,在比较了一株株的野稻谷之后,终于使得新稻的种子饱满丰粒。

稻种的培育不仅仅是挑选个大的种稻这么简单,这里面还涉及到基因变异方面的科学知识,这些东西只有专职的农学技术师才能回答的清楚,蒙虎不是什么专家,更没有袁隆平教授那样的对科学孜孜以求的不舍精神,好在的是他还知道‘实践出真知’这一条真理。

只要不懈的努力,有付出就会得到回报。

术业有专攻。

在农事这方面,王丰甚至于桓喜都可以算得上这个时代的专家,而蒙虎只不过是半吊子水都不到的角色。

第二季的丰收让蒙虎信心大增,有了充足的粮食,这一个冬天象、桂林两郡的秦军将士和百姓就不用担心封锁带来的影响。

自给自足不受制于人的感觉真是十分的美妙。相比农业生产上的进步,在兵造建设方面,或许是受到师无咎发现铁石矿的刺激,有好几路不甘心被比下去的兵造匠师在象郡、桂林郡发现了铜石矿,其中尤以象郡南部鉴水河畔发现的铜山储量最为可观。

有了铜石矿,秦军的青铜兵器生产、修整、还有督造就有了可靠的原材料保障,这对于时刻处于敌对势力压迫中的秦军来说十分的重要。对于这一发现,除了蒙虎高兴之外,任安更是乐不可之,随着岭南经济的发展,与货易货的交易方式也越来越显得不适应需要了,就连骆越人也开始使得秦军手里的方孔铜币了。

铸造钱币,这可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已经把象、桂林这一亩三分地当作自己地盘的任安一直在为战事花费而头疼,守财奴本色的他最希望的当然是能有一座永远也开采不远的金山了。

铜石矿的发现令人惊喜,同样让人高兴的还有一个消息,在七月份整体搬迁到红水河一带的秦军岭南兵造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炉的铁器。

红水河畔的铁石山按照现在的地理方位是属于象郡辖区内,但若是照蒙虎认知的中国版图看的话,它又实实在在的是越南的矿产,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蒙虎觉得无论怎么开采都不过分,既然是反复无常的小越南的东西,那么自然是早采早好,采光最好。

百炼精岗,化成绕指柔。

春秋战国,频繁的战乱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也带来了各项学说、技术的大革新,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兵造匠师、以及关东一带的能工巧匠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冶铸生铁的工艺,这项技术的推广让秦国的冶铁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一千余年。

第一批生产出来的铸铁农具抢在了第二季农忙收割之前运抵了丰收的稻田里,铁锹、铁锄、铁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铜器不耐久用又价值昂贵的缺点,使得秦军军屯能解放一部分劳力出来用以军事训练当中。

——。

十月二十六日。

经过精心的策划,海上成军已经三个月的屠雄军主力从合浦港出发,一路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东进,最后终于抵达零汀洋海面。

屠雄并不是第一次来到西江汇入大海的这一片生机盎然的海域,在半个月前,刚刚将手下的几条舰船带出战斗力的他就瞒着蒙虎,迫不及待的开始在海上狩猎起来,北部湾一带的商船大多是和岭西有关联的商队所有,再不就是任安的手下都是自己人。

对于屠雄的海军来说,出了北部湾一过琼州海峡,特别是零汀洋内海一带,那里云集的商船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前不久的第一次海上狩猎,屠雄就毫不客气的俘虏了二艘来往于东越和番禺之间的小商船。

“屠将军,前方左侧发现有悬挂着赵军旌旗的战船!”

“看清楚了,一共有几艘?”屠雄大声喝问道,纵横海上,无羁无束,男儿当如斯!现在的他对于海上的生活已经完全的适应了。

“只发现了一艘!”桅首,嘹望的士兵打着手势回告道。

“传我命令,打沉它。”屠雄冷哼一声,下令道。

秦军在日落时分发起攻击,在夜幕来临的时候顺利撤退,屠雄的收获是一艘完整的补给船,还有被抛下大海的二十余具赵军楼船士尸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