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何为草根

当林夏将明太祖儿时剃度出家的渊源和盘托出,直播间里的观众们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

朱元璋不是不剃度。

而是佛祖不收啊?!

这家伙...

刚才“蠢”而不自知的那些白脖子顿时羞了个大红脸。

这下好了!

有理有据的回怼了那些“黑粉”带节奏的弹幕,逐渐进入了状态的林夏也是彻底打开了话匣子。

...

“众人皆知,明太祖有草根皇帝之称。”

“却不知...”

“草根二字,作何解?!”

...

先入为主的给屏幕前的观众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林夏可以留白了片刻。

给观众们留了充足的遐想空间之后,林夏这才接着说道。

...

“既然如此。”

...

“那就让我跟大家畅言一番,这草根皇帝,到底有多草根。”

...

道出前言。

林夏抬眸回忆了片刻,继而眼中满是怜悯的徐徐说道。

...

“明太祖幼时,过得是贫苦农家的日子,早早就开始干农活,等到大了一点,就开始给地主刘德放牛。”

“对于那时的明太祖来说。”

“一年四季最大的感受就是饿;无穷无尽的饿!”

...

“自古以来,帝王降生之时,多有异象、祥瑞,但明太祖的出身可谓是贫寒到了极点,在身世上,连一点编造的余地都没有。”

...xuqi.org 海豹小说网

林夏这话说的平淡。

可从话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无处不在彰显着明太祖的“天崩”开局。

从那句“连编造的余地都没有”就能看出来。

明太祖的身世。

简直草根到了极点!

然而。

家境贫寒也就罢了。

明太祖的幼年可是尝尽了人生冷暖。

...

“元至正四年。”

...

“淮河流域爆发了罕见的旱灾、蝗灾、还有瘟,当时明太祖还不及十六岁。”

...

“四月初六。”

“明太祖的父亲,六十四岁的朱五四死在了这场灾祸中。”

...

“四月初九,明太祖的大哥;朱重四也死了;之后大哥的长子又死了。”

...

“最后。”

“于二十二日,明太祖那五十九岁的老母亲陈氏,也死了!”

...

“转眼间。”

“人丁兴旺的朱家九口人,死了四口之多!在这次大灾祸之前,他的二嫂、三嫂都已先后病死,二哥的独子也夭折了。”

“直至明太祖生母死后,朱家只剩下了他和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如此经历...”

“怎一个惨字了得?!”

...

林夏说到动情处,眼眶中竟然都隐隐有了点点泪花闪烁。

连他都这样了...

屏幕前的那些观众们就更不用说了!

...

“到点了!!都给我Emo!!!”

“妈的!老朱也太惨了吧?!年纪轻轻就经历这么多生离死别,谁能受得了啊?!”

“我哭了!你们呢?!”

“泪目!”

“我跟我弟一起看的直播,他没哭,好了,现在我已经是独生子女了。”

“唉!”

“家人们!破大防了啊!”

...

然而。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都够惨了的时候,事情却远远没有到此结束。

林夏深吸了一口气。

继续接着刚才的话头说道。

...

“埋葬死去的父母,便成了当时明太祖心里的头等大事,大难之际,赤贫之家想找到一块坟地?”

“难!”

“实在是太难了!”

“走投无路下。”

“明太祖兄弟俩狠起心,厚着脸皮去求地主刘德。”

“谁知道...地主刘德不但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把兄弟俩痛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据太祖晚年回忆此事。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可见。

当时的“朱重巴”已经被现实的残酷按在地上摩擦到了什么样的一种地步。

...

前有那么凄惨的丧亲之痛。

后面还有这些悲惨交加的经历,明太祖早年时期的经历,足以让所有观众皆闻之落泪。

不过。

常言道,否极泰来。

一个人落魄到极致,就是再惨,还能惨到哪里去?!

...

“明太祖求地之事,碰巧落入了刘德一名远方本家的眼中。”

...

“此人,名“刘继祖”。”

“乃是村里的另一个大户,见明太祖如此凄惨,便心生怜悯之心,命儿子刘英把朱重八兄弟俩叫到家里,给他们吃了一顿热饭。”

“事后,分文不取,白白送了村东一块地给明太祖。”

...

本以为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直播间里的观众们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林夏又狠狠地在众人心头补上了一刀。

...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因为赤贫。”

“明太祖亡父亡母,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是穿着千疮百孔的破烂衣裳,卷在破芦席中入土的。”

“更悲惨的是...”

“明太祖兄弟俩因为饥贫,早都已经饿得脱了相,甚至连挖深墓穴的力气都没有,只能草草将两人埋了。”

...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

“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

“为了活命,明太祖兄弟二人只能各奔东西。”

...

“兄弟离别之际。”

“隔壁汪大娘听到两兄弟哭声悲恸,过来安慰两兄弟。”

“汪大娘可怜明太祖,咬牙掏出了压箱底的活命钱,替明太祖买了香烛礼品,又让儿子陪明太祖到了皇觉寺。

“因此。”

“便有了明太祖幼年出家的由来。”

...

“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怎么会就只有这么一点磨难?!”

“明太祖朱仅仅只在皇觉寺只当了五十天的和尚。”

“寺庙就断粮了!”

...

“之后。”

“明太祖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流浪乞讨,足迹可谓是遍布大江南北!”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

“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一只破碗,硬生生的讨出了大明276年的国祚伟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