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一次侦查

天气太热,李星锋把工装外套索性脱了,挂在身上。

虎子有模有样的学者。

这一路,锋哥边走边给他传授经验。

什么最好的伪装侦查是什么?是融入,是不做作。

哎!你就把你当成机械厂的职工。

机械厂有这么多职工,谁又能认识谁啊!

但是,来到江州机械厂的区域后,李星锋有些迷茫了。

有点草率了啊!

他只知道父亲在四车间,母亲在后勤,大哥李星海在运输队,剩下的一无所知。

连父亲的车间主任叫什么都不知道。

江州机械厂,生产机械的车间就十个,整个厂子加上配套的医院学校等一系列单位,好几万人。

在这几万人里,他和虎子确实不起眼。

但也太不起眼了!

从小在这片长大,家属区和生活区域他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厂子,他是陌生的。

机械厂的管理倒算不上多严密,但是人家也是认衣服的,没工作服也是进不去的。

算了,先找个人打听下吧。

要论消息的灵通性,有一个职业,那是万万不能小瞧。

那就是门房。

别看不起眼,但是往往这些人认识人最多,知道的消息也最多。

李星锋在街边的小卖部买了两包红塔山和北冰洋,然后随着人流,朝着机械厂的大门走去。

机械厂的职工,此刻都已经吃过了,大多数人都在楼下遛弯。

三五成群的。

也有不少人提着马扎和象棋,约着三五好友,在树荫下下象棋。

一路走走看看,李星锋又发现了不少的商机。

貌似这么大个机械厂,连个舞厅都没有。

怪不得只能遛弯呢!

有句俗语说的好,八十年代进厂,九十年代搞房产。

说的就是两个在国内最吃香的行业。

八十年代的大厂,算是计划经济红利的高峰期。

尤其是像江州机械厂这种技术性单位,根本不愁订单。

而是发愁怎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国家给分配的任务。

可以说是旱涝饱收了。

在八十年代,你说一句你是厂里的人,人家都会高看你一眼。

如果李星锋没记错的话,他高中毕业那年,厂里还分配了不少的大学生进来。

想都不敢想啊!

80年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少的可怜。

但是,人家就是愿意来厂子上班。

主要原因就是,厂里待遇好,大学生一来,第二年就给解决住房,进厂就是储备干部。

而且从实习期开始,就享受干部待遇。

一个月工资至少五十块钱。

一斤精米才一毛钱,五十块钱,可是不少了。

而且这帮大学生,还都是香饽饽,不用下车间干活的,直接机关单位坐着,每天喝茶看报纸写材料。

日子美的不得了。

他之所以知道,无非是大哥为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便把厂里的待遇拿出来说的。

但是,李星锋那个时候,就想着玩了,哪有上学的心思。

倒是后世因为经商,自学不少的知识。

在江州机械厂,像李星锋家这样的有不少。

一家一个职工,或者两个职工。

他们家,父亲和大哥都是厂里的职工,母亲则是后勤的临时工。

在李星锋的印象里,当初为了让大哥进厂子,父亲走了不少的关系。

虽然父亲没当上官,但是在厂子里几十年了,认识不少人,好多当初和他一起打螺丝的,后来都升职了。

父亲也靠着这帮人,花了家里的积蓄,给大哥在运输队搞了个职工的身份。

大哥也凭着这个身份,如愿以偿的把嫂子李芳娶了回来。

是的,83年娶媳妇,女方家也是会考虑男方工作的。

尤其是女方家条件不错的那种,更是在乎男方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

一路走,一路看,想在机械厂开一个舞厅的想法越发清晰了。

这些大厂职工太有钱了。

生活上富足,精神上的空白就体现出来了。

开个舞厅,绝对满地捡钱。

就在李星锋胡思乱想的时候,一阵摩托车轰隆声把李星锋惊醒。

李星锋、虎子以及身边的路人纷纷驻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