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灵机

关于脑中的灵机一闪,孟弢十分不解。但大半年安稳的时光,让他的惊怖消减,选择与之默默相处。

它偶尔的降临,似乎也并无害处,只要自己面皮够厚的话。

这是孟弢最后记得的内心独白。

他不引人注目的,趴在案上,陷入昏迷中。

众多的宾客,谁能想到这个安静清秀的童子是昏迷,而不是困了想睡一会儿呢?

更何况,此时苏夫人正从后堂走出,引着怀抱婴孩的仆妇,向众人行来。

小小的他,才是今日的主角,是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吧?

小小的大苏公子,正四处张望,寻找心心念念的小姐姐。

他考虑是否哭闹一下呢?还是不要呢?

苏家家风,配得上郡望之名。但轻易不会责打自家孩童。大苏公子,虽还不理解什么是家风,但他还是压下了哭闹之心,决定还是去逗弟弟玩了。

所以孟弢的异常,可能需要很久才会被发现了。

反正陷入昏迷的他,也无需为此烦恼。不要紧的吧?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去父母之怀抱……从尔有期。”1

听到童稚的颂念与“呜……呜……”的笛音,孟父知道,道观里的师徒已到苏府后宅。

把青筋暴起的手,藏入袖中。

把快突破眼眶的泪水,收回心田。jiqu.org 楼兰小说网

转身出屋,对着三个玄白道装,十分“正经”的道士,喝道:“勿要呱噪!今日是弢儿昏迷第三日,孙郎中束手,你可有办法?”声音颇为严厉。

对师父快饿死,可没饿死,快饿死,又没饿死,很是熟悉的师徒三人,显得很淡定。

观此,苏洵想起庄生击缶而歌的故事。事虽异,这种境界,他是需要仰望的。

与这师徒四人相熟后,对这些可为逸闻的行止,苏洵很适应。

程濬并不在此间。人是他力请而来,现在如此情形,他颇为自责。已经亲往府城,延请名医去了。

“哈……兄长不必烦恼,弟对此早有预料。”

刚想开场“哈”的道士,压下笑声,并不着恼,立即放下“名士高人”风,回禀。

“缘法玄妙,灵机难寻。我知此灵机与程兄、苏兄有关。但时机未到,不能妄言。”

孟父默然颔首,已完全恢复平日风采。似乎对眼前“神棍”,神棍一样的言辞,很认可。

苏洵自然而然,放弃了思索,无视夫人与家人们诧异的目光,去安排房舍饮食去了。

是否可以让道长指点一下家中厨娘?

按苏洵对道长的了解,他应不会以为冒犯的。

满口生津,有点小激动呀。

很快,苏府后宅厨屋,飘出了“东坡肉”熟悉的香味。

众人正要入席,看“神神叨叨”的道长,从袖中取出三角形铁框,对孟父、苏洵点头,道:“兄长、苏兄稍候。我去唤弢娃出来用餐。”

……………………………………………………

恍恍惚惚的“高俅”,坐入席间。

从众人的交谈中知道,此是苏府。

“哦,学士府上呀,怎么有点陌生呀。”

听到有人说“轼儿”。

“哦,确是学士府上,府中来了尊长?直呼轼儿!我得小心应对。”

听到对面的男子自称“轼儿”之父。

“老大人?老大人请我一同入席了!”感激涕零。

“老大人?老大人仙逝了呀!老大人怎会如此年青?苏府为何如此窄小?”

“我是在做梦吗?”

“先不管,好饿,用餐再说。”

众人结束交谈,因为分餐已毕。食不言寝不语,“高俅”也知此礼节,总要转盘更盏或是餐毕奉茶,才方便交谈。

吃着苏府独有的正牌“东坡肉”,“高俅”在恍恍惚惚中,放下了心中的戒备。

“这个味,没错呀,或许有什么误会吧。”

“认真学习礼仪,文武双全的我,能做好!哈……哈……哈……”

(水浒传,高俅,曾为苏轼府中宾客)

……………………………………………………

这内心中的三声“哈……哈……哈……”如一条闪电,击穿了“高俅”面前的迷雾。

他终于看到了同席的一大二小,三位玄白衣衫的道士。

所以,疑虑重重的孟弢,终于可以与他“心爱”的烦恼相处了。

师父暂停竹筷,对孟弢点点头,继续运筷如飞。

急急的赶赴眉山,他与虎娃柴娃,都很饿了。

一种默契在师徒四人间荡漾,一个个运筷如飞中。

未见此场面的苏夫人,虽觉今日菜肴美味,但也分心惊诧。想到,这就是夫君推崇的,魏晋风骨?

“神神叨叨”“狼吞虎咽”?她虽是豁达之人,也是欣赏不能。

默默想着,夫君少年时,也颇类此。现今,刻苦读书,沉静不少。为人妻子,还是要对自家夫君有信心呀。

她在心中,为坚定自己,握了下拳。

能相处融洽的人们,不论外像如何,大抵内心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有些虚弱反胃的孟弢,把美味的东坡肉,推给柴娃。运筷如飞的柴娃,头不抬,手飞舞,很感动。

柴娃席侧,身形与他相似的大苏公子,与师徒三人,对比鲜明。

他坐姿端正,举止有礼,虽时不时抬头打量,今日新到的两位小哥哥,很高兴,想说活的样子。但都忍了下来。

也许头一次看见吃饭这么香的同龄人。自觉吃饱,且有同席示范,他也把自己未食尽的猪肉,推给了柴娃。

柴娃抬头,开心的对他笑了。

气氛一时,很融洽。

而孟弢心中,升起一丝无法忽视的悲凉。

两年后,这个粉雕玉琢的孩子,就会离开了吗?

他叫过自己小姐姐,推给柴娃猪肉,是个很好的孩子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吗?

毛骨悚然,灵机狂闪,魂不知归于何处!

莫名的,孟弢知道,自己无能为!

可灵机让我成为莫名其妙的“高俅”,究竟有何意义呢?

这就是入道的开始吗?

这些疑惑都要在道中寻找?

所以,师父才从不言明?

恍惚的孟弢,随师父回山。师父向苏洵借了笔墨,抄写了《庄子》逍遥游一篇。让孟弢在路途中,熟读背咏。回山后自有考教。

高深莫测的样子,让孟弢很不适应。他比较适应“神神叨叨”。

1注魏曹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