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沈崧留京(一)

“沈书记,你去哪里了?半天没见人。”

结束跟李柷见面后的沈崧此时还在愣神中,显然对刚才的经历有些懵,还在消化见面之事,未回过神来,对于皮光业的询问也未回答。

“沈书记?”皮光业凑到近前大声问道。

“啊?”沈崧回过神来,看到映入眼前的皮光业,心虚地回道,“沈某刚才饮酒过多,出去如厕之后就在院中吹了吹风。”

“原来如此,这么精彩的诗会,沈书记怎么能不在?”皮光业笑着道。

沈崧摇了摇头,“沈某不擅诗词,还是皮推官擅于此道。”

“两位怎么在这里闲聊?琼王可是要给今晚诗会佼佼者准备了礼物,两位不去看看?”这时,之前消失了一会儿的李詹不知道从哪里走来。

两人这才朝诗会现场看去,的确有些热闹,便跟着李詹赶了过去。

今晚的诗会也算是比较热闹,但大多都心怀鬼胎,想趁机拉拢跟琼王的关系,特别是使团之人。

别看皮光业因为其父死于朝廷之手,但作为吴越使团的副使,有责任为钱镠争取正式的吴越王身份。

因为元日大朝会时,朝廷宣读之词就能看出朝廷不承认伪梁册封的一切职位、爵位等。

钱镠其实也有吴王的爵位,但朝廷就只认越王一爵。

所以回到四方馆驻地,皮光业就忍不住询问,“沈书记,之前见你跟那位李司马聊得颇投机,朝廷对我吴越到底是什么态度?从琼王口中,皮某却是感到不对劲,朝廷明显偏向杨吴。”

沈崧摇了摇头,“我从李司马那里得到的消息对我吴越也不友好,朝廷到现在只承认大王为越王,而不是吴越王。

据说跟杨吴这次上交了数十万贯的赋税有关。”

“数十万贯赋税?就这么简单?杨吴一年的赋税起码有上千万贯,不过是上缴朝廷数十万贯,朝廷至于这么偏袒杨吴吗?”皮光业听闻有些不满。

可以说,此时南方目前排在前三的赋税势力就是杨吴、蜀国和吴越。

荆南、马楚、清海军、闽国四股势力的总人口加起来也只是堪堪超过吴越。

清海军此时的人口也不过十余万户,闽国、荆南的人口更是不足十万户。

其实南方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掌握虔州、韶州的谭全播,之前归附伪梁,但实力并不强,属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势力。

江淮地区本就是大唐重要的赋税来源地,杨吴以不足伪梁的人口却有堪比伪梁的赋税,就是因为其占据了江淮地区。

吴越的人口只有杨吴的一半,但本身占据太湖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颇高,因此杨吴和吴越才会围绕这里多次大打出手。

还有就是蜀国,蜀国的军事实力跟杨吴差不多,甚至还有超出,但经济实力不如杨吴。蜀国的交通不如杨吴便利,人口也略少与杨吴,但因为之前几十年这里没有遭受太大的战乱,也没被黄巢、秦宗权这些贼军祸害,底子在。

除了这三股实力,剩下几个就半斤八两了,荆南明显要弱一些,但地理位置好。

所以吴越有自傲的底气,自然对杨吴拿着些许赋税就占尽便宜感到不满。

沈崧幽幽道,“我们都不愿上缴赋税,朝廷怎么可能会承认大王的爵位?”

他们这次北上,倒是准备了不少礼物,但规模远不如杨吴,也不怪人家朝廷不给吴越面子。称呼钱镠为越王都算好的,若是称呼为节度使,那才叫一个打脸。

“沈书记的意思是每年还是要按期上缴贡赋?”皮光业一脸严肃。

“若是这次不能让朝廷承认大王吴越王的爵位,是得建议大王这么做。也不需要太多,每年几十万贯对于吴越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然以后朝廷肯定会偏向杨吴,那样吴越的日子才叫难过。”沈崧建议道。

皮光业神色凝重地点头道,“沈书记说的有些道理,等我们回去,我就给大王提议。”

不是我们,而是你们,沈崧心里说道。

“沈书记、皮推官,你们总算回来了。”就在两人边走边谈事的时候,一个声音从前方传来。

两人抬头,便看到一个少年迎面走来,正是此次作为质子入京的钱传琳,钱镠的第二十三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

“见过公子。”看到来人,沈崧和皮光业微微行礼。

都排行二十三,而且还是被当作质子送来,以后前途也就这样了。

“沈书记,你们倒是出去玩耍去了,本公子在这里都快无聊死了。我也是读书人,为什么琼王不邀请我去?”钱传琳有些不满道。

这位在杭州可能是当惯了人上人,如今来到太原,没人再巴结他,心里难免有些落差。

这些日子沈崧和皮光业都在四处活动,难免有些怠慢钱传琳,而且圣上都没召见这位的意思。

听到钱传琳的抱怨,沈崧二人也有些头疼,你不过一个异姓王的第二十三个儿子,人家琼王为什么要邀请你?

你若是世子还差不多。

皮光业连忙劝道,“公子过些日子就好了。这两日,我们已经在太原联系牙侩观看宅邸,等看好了就会搬离这里。而公子也会前往国子监读书,倒也不会太无聊。”

牙侩也就是牙行,不过牙行是宋代以后的称呼。

钱传琳去国子监读书并不稀奇。

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

每个机构招的人不一样,国子学就只招朝廷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

钱传琳的父亲钱镠是朝廷承认的越王,虽为异姓王,但品级却不低。钱传琳读书,自然是去国子监下辖的国子学。

因为朝廷脱胎于河东,所以国子监一直处于半荒废的状态,最近几年才开始正规化,但学生并不多,三品以上者的官员本就稀少。

国子监自然就是大唐官方的最高学府,其学生根据出身不同就读不同的地方。

说白了,在进入国子监后,人就被分为了三六九等。

这是延续数百年的制度,李柷不好强改,这才有了求知书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