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汉武大帝

【年仅十六岁的刘彻成为了大汉的皇帝,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刘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统一思想——尊崇儒学,定“汉魂”!】

【建元元年,刘彻任命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和太尉, 这两个人虽然是两位太后背后的势力, 但他们却都推崇儒家。又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他们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从这套新的执政班子就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

扶苏神情专注,不知这位与父皇齐名的汉武帝会如何启用儒家, 儒家能作为国朝的统治思想吗?

咸阳宫中的儒家学子也兴奋的看着天幕,他们恨不得投生在武帝朝,一展抱负!淳于越捻着自己的胡须, 忘记了动作;叔孙通也停下了记录的笔记。

法家的李斯等人则有些不悦, 就凭儒家那些天真的, 仿佛停留在五百年前的学说,能适应现在的朝廷吗?

他们都在等着汉武帝的下一步动作……

【刘彻与他的父祖所面对的情况有所不同,经过七十多年, 三代人的治理, 大汉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刘彻又是一个有信心, 有胆量, 有气魄, 敢于征服一切的帝王。因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无法得到新的统治者的青睐。】

刘邦是没得选才定下了黄老之学, 后代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决定, 他只会为自家子孙自豪,“也不知,这孩子会怎么做?”他要是能有这样的物质条件,也想跟匈奴干一场,也想快刀斩乱麻, 废了所有诸侯王!

吕雉道:“天幕不吝溢美之词的夸赞不就说明了他的成功吗!”

【可惜,年轻的刘彻还不能决定大汉的走向,因为在他的头上还压着两座大山,太皇太后窦氏和皇太后王氏,刘彻处理任何朝政都必须向两位太后汇报。太皇太后窦氏崇尚黄老之学,阻挠儒学改革。】

【御史大夫赵绾提议:陛下已经加冠亲政,不必将政务一一汇报给太后。被太皇太后知道后,利用她搜集到的证据,将一人打入大牢,赵绾与王臧死于狱中,窦婴、田蚡也被罢免,刘彻的改革还没有开始便被全盘否决。】

刘恒叹了口气,吩咐侍人宣皇后前来,一起看天幕。

真没想到,一个活的长久的皇后对朝廷的影响远比死去的皇帝重要,他要不要找机会开导皇后一番……

等到皇后窦氏来到前朝,刘恒没有对她的所作所为提出批评,因为她也是站在稳定朝局的立场上做出的决定。就像刘恒自己,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一项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刘彻的满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韬光养晦,沉湎于微服出巡和狩猎。但他也不是什么准备都不做,刘彻发布了招贤令,召“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组建自己的幕僚团队。又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找到几十年前与匈奴征战的月氏国,将来与大汉夹击匈奴。】

【建元一年(前139年),张骞与堂邑父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使西域,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张骞这一走就是十三年……】

武帝朝所在的时间是元朔六年,张骞已经回到了汉朝,正位列朝堂之上。

刘彻感慨道:“朕也没想到,十三年啊,朕还以为你再也回不来了!”

张骞也想起了三年前,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长安的事,去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了他与堂邑父两个人,在西域的那段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依旧后怕不已……

如今已经被封为“博望侯”的太中大夫张骞道:“天佑大汉,天佑陛下,臣得天之幸才能死里逃生,回到大汉。可惜,臣若能早些回来,便能早些将西域的境况禀报陛下,我大汉勇士也能少几个孤魂……”

武帝却摆摆手,“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有你提供的西域地图,与匈奴作战便再也不是聋子瞎子了。等过些年,朕还要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卿可愿再去一次!”

张骞俯身恭敬道:“臣敢不从命!”

咸阳宫中,始皇吩咐蒙毅:“记下来,我大秦也要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将西域各国的情况都探查一番。”

蒙毅:“唯!”

始皇出使西域可不是为了打匈奴,而是想看看西域各国有没有什么价值,值不值得派出大秦勇士前去经略!

【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刘彻才能彻底掌握朝政,此时的他刚刚一十一岁!】

刘邦啧啧称赞:“这小子才一十一,急什么!乃公快到五十岁还无所事事呢……”

萧何,吕雉等人:无力吐槽!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刘恒与刘启若是听到刘邦的话,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们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呢!

【刘彻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启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为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职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经过秦始皇时期的“以吏为师,以法治国”的失败,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大汉朝廷急需一种新的思想统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推出了经过改造后的新儒学。】

咸阳宫中引发了一阵骚乱:“来了来了……”

“新儒学是什么?”

“难道我们现在都是旧儒学?”

不止是秦朝,汉武帝之前的所有时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释,就连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专注的看着天幕。其余诸子百家之人更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就等着嘲讽儒家呢!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的旧儒学,它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阴阳家、道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孔子皱眉:“这还是老夫创建的儒学吗?”

孟子哼了一声:“统治者的权利来源于民意,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这不是纵容统治者独断专行吗!”

法家商鞅:“礼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进去。”

颜回愤怒道:“我等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怎能混为一谈!”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也叫“刑名之学”。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韩非将他们的思想总结归纳,编纂成为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

法家都是实干家,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一个群体。所以,对推崇周礼,希望复古的儒家,自然极其看不顺眼。

李斯直接当面开嘲讽:“原来这就是新儒学啊,淳于博士觉得怎么样。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学说,老夫定会不吝赐教!”

淳于越愤怒至极,一撮胡须被他拽了下来,他都没有感觉到疼。

大概只有叔孙通是暗暗庆幸的,因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学子出现了,想来其他人也不会再盯着他一个人欺负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个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为了发泄他们的愤怒,叔孙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优良作风,一言不合就动手!

阴阳家委屈:“儒家凭什么将我阴阳家的学说当成自己的!”我们不配拥有性命吗!

道家则比较佛系,他们不主动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学子来挑衅,这个新儒学便是最好的回击!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将儒家奉为大汉的统治思想。】

【儒学能够力压法家道家,成为胜利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全面继承了周朝的诗书礼仪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能够给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也强调了君王造福民众的责任和义务。天降灾祸是对统治者的惩罚,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警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

评论区

“董仲舒还是想限制统治者的权利的,只是后来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还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了解天灾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点头,君王的权利若是不受限制,就会变成秦一世那样的暴君昏君。只是,后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点气,怎么能被统治者利用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