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6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5],但是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土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现在一般认为皇帝辅臣并非宰相,理由有三:

一、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工作。

二、辅臣们草拟的诏谕(即所谓”票拟”)能否生效,完全取决于皇帝”批红”签字。

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让司礼太监代行”批红”之权,辅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处处受太监的制约。

这都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巨大区别。所以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

(一)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二)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tiqi.org 草莓小说网

(三)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四)太仆,管皇帝车马。

(五)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六)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八)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九)少府,管宫廷总务。以上诸官,后来称为九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所司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越早期的时候,皇帝家的内侍官与朝廷的职事官的区分越不清楚,越到后期,区分也越为明晰,魏晋以后,基本上不再有内外廷官吏区别不开的事情了。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稍加说明如下: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掌论议”,”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是后世散官的性质(后详)。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