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浪漫主义的狮子-德拉科洛瓦二)

自1828年到1831年底是德拉科洛瓦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从1815年拿破仑退位开始,欧洲大陆就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保守势利的反复斗争中。法国可以说一直都是斗争的中心。

1824-1830年法国查理十世上台成为法国的国王,查理十世严格报刊检查,限制言论自由,解散巴黎卫队。1829年查理十世颁布了一系列的反动法令,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怒火,1830年的7月法国巴黎人民爆发了起义,这次起义有6000多人丧生,查理一世被迫退位,路易.菲利普登上了法国的王位成为国王。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法国很多的艺术家都加入到巴黎起义的队伍中,起义结束后画家们又以极大地热情创作了以巴黎人民起义为背景的作品如:尼古拉-图桑.沙萊的版画《训示》、维克多.施内次创作的《1830年7月28日占领市政厅》。虽然德拉克洛瓦没有参加起义军在巴黎街垒的战斗,但德拉克洛瓦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向参加巴黎街垒战斗的人们致敬。

德拉克洛瓦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7月革命的场景。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波旁王朝,人们和国王的军队进行街垒战的场面,是画家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法国人民视其为法国革命精神的象征。画面中一个头戴红色软帽的半裸女郎一手举着拿破仑时期法国的三色旗,一手拿枪引导人们进行街垒战,她的旁边是工人、市民、学生和士兵冒着炮火进行战斗的场面。

画面中的自由女神和她手中的三色旗,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成为这幅作品的焦点。画家把自由女神周围的背景处理的比较明亮,与周围的环境想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由女神的形象,让观众感到自由女神身上散发着自由之光,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引导着人们为自由而战。三色旗作为拿破仑时期法国的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激发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画面中的自由女神是画家浪漫的想象,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自由女神的这个形象可以说是巴黎起义队伍中女性形象的代表,她没有贵族阶层女性的矫揉造作,有着底层妇女的粗俗和健壮的身体,但是她勇敢地号召人们奋勇向前,为自由和民主而战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观众,她的形象可以说是胜利女神的化身。画家借助这个女性形象来表达自己都自由、民主的向往,自由女神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是发动人民团结起来推翻波旁王朝的精神领袖。

这幅作品的画面的色彩没有《萨丹纳帕露斯之死》那样夸张,也没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但这幅作品充满了画家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德拉科洛瓦成长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对于拿破仑时期的三色旗,德拉科洛瓦记忆深刻,他对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画家把它们全部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人物塑造上德拉科洛瓦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没有夸张地表现街垒战的残酷厮杀,而是通过街头的几具尸体、弥漫在街垒上空的硝烟和残垣断壁的景象表现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很好的烘托了画面的气氛。

1830年对于法国人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德拉克洛瓦的这幅作品讴歌了法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法国人民为民主、自由而战的精神。这幅作品是德拉科洛瓦对法国大革命的民主、自由精神的赞颂。

在1978-1997年间,法国政府曾在发行的100法郎正面印有德拉科洛瓦的肖像及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背面则是德拉科洛瓦手拿羽毛笔写作的形象并在旁边附有对画家的介绍文字。

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德拉科洛瓦和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一直是法国的骄傲和法国革命精神的代表,德拉科洛瓦一直都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为世人所铭记。

1832年德拉科洛瓦参加了法国政府出使北非的使团,开始了北非之旅,从此德拉科洛瓦开始了对北非风情和东方情调的偏爱。他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德拉科洛瓦非常喜欢诗人拜伦式的东方情节,这次北非之行让他收获颇丰,他不仅领略了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风土人情,还被它们所吸引,异域文化给德拉科洛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非的阿拉伯风情给予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回国后,他以北非阿拉伯风土人情作为创作主题进行艺术创作,这也成为他创作的第三阶段。此后,他钟情于东方情调的绘画风格长达30年之久。

1834年沙龙展上展出德拉克罗瓦创作了《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妇女》,这是一幅充满了东方情调的作品,画家用丰富的色彩勾画出阿拉伯世界中神秘的女性房间和女性的生活场景。画面描绘的是三位阿拉伯妇女和一位黑人女仆在闺房中的情景。画面最前面的女人慵懒而娴静地依靠在靠垫上,另两位女性在她身后席地而坐,一个人正扭头看着旁边的同伴,三位女性之间没有交流,黑人女仆站在画面的最右侧用手掀起帷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