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焦大楷模引老兵 贾敬回府立规矩

话说到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日,是表彰焦大的御制牌坊破土立牌之日。

牌坊建在宁国府门前半里地处。前来看热闹的人把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

贾府请的戏班子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演着焦大忠心护主的故事,赢得阵阵叫好声。

舍生忘死救主子的人已是很难得,更难得的是主子荣华富贵后,不成家不立业,不要儿女子孙,仍然忠心耿耿看护主子九死一生打下来的家业,这样的忠仆世间难寻啊。

焦大这个忠仆楷模的故事,已然从京都扩散出去。

提起宁国府焦大,无人不赞叹!

借着焦大忠义牌坊的热乎劲,第二日,贾府召开了大家盼望已久的楷模表彰会。得奖者无不欢天喜地,未得奖者也都憋着一股劲儿,力争来年能上台争脸。

会后,两府部分办事不力的管事被撤办,提拔了一些年轻人上来。

贾芸当上了买办,领原来钱华一角。这让多少本家子弟眼热,托关系想谋职者不在少数。

贾珍、贾珠等按照预定之策,趁机推出考试、考核制度:府中任何人只要通过考试、考核,都有机会上位领职。

这项被人称为“家科考”的治家之策,为贾府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可用之才。

只说这焦大,自从被少主子尊为焦老太爷,领两府监察一职后,如枯木逢春一般焕发出一股新的活力来。

虽然还喝酒,但再未醉过。每日里巡府监工,真是火眼金睛,但凡有一点偷懒懈怠,偷奸耍滑之事,都逃不过他那双老眼。

还别说,有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监察存在,两府的风气焕然一新。

翻过年去,贾府来了几个焦大的故交,原都是跟着老国公上过战场的军士,如今落魄无靠,听到焦大的故事,遂相约寻了过来,看能否谋条出路。

贾珍、贾赦都不欲安置这些摆明来打秋风的老兵,给几两银子打发回去罢了。若是安置了这几个,闻风而至的谁知又有多少?

宝玉笑道:“送上门的好事,怎能往外推?不但要安置,还要妥善安置。”

贾珍略一思忖,遂点头道:“就按宝兄弟说的办。”

贾赦不满地问道:“如此一来,再有前来投奔的,都要安置,多出来的嚼用从哪里出?”

宝玉笑道:“大老爷放心,他们并不是吃白饭的。日后自然会明白。”

后来,果然又陆陆续续来了些老弱残兵,有鳏夫也有拖家带口的,少数是焦大认识的,其余大都是拐了几道弯才有些牵连的。

只要家底清白,贾府一律留置。大都分置在各庄子里不提。

只说这年贾琏、贾蓉、贾蔷下场科考,竟然三人全中。再次震动京都勋贵圈。

贾琏、贾蓉先后迎娶了王熙凤、秦可卿。

只说那王熙凤模样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一入府,即深受贾母喜欢。

又正值李纨有孕在身,贾母便命王熙凤协助李纨管理家务。李纨乐的有个人来分担,遂把府中诸事一一交代王熙凤,自己安心养胎待产不提。

单表宁国府,自贾珍放权尤氏打理后,诸事无一不井井有条,贾珍方知宝玉那句赞尤氏“大智若愚”的话不假。只是与荣国府相比,宁国府在礼节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这固有以往贾珍胡作非为之故,也与尤氏出身小门,礼节不全脱不了干系。

尤氏曾对李纨说过:“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

及至贾蓉娶亲,秦可卿进门,看到贾珍每每看儿媳妇那种恨不得吃人的眼神,尤氏才醒悟到“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才开始着急防范“爬灰”这等丑事的发生。

只是尤氏深知贾珍的脾性,又一向太过从夫,无论如何是没胆劝谏贾珍的。但作为婆婆,提醒下儿媳妇还是可以的。再则,必须要像荣府那样立规矩了。

只是宁国府一向散漫惯了,如何才能立出规矩,并让府中上下都遵守规矩,尤氏想破了头,亦未得出良策。便把可卿叫来,一为商量对策,二为提醒可卿。

可卿也是小门小户的女儿,且养娘离世多年,家中只有养父秦业和幼弟秦钟,哪里知道这公府候门的规矩,公公与儿媳不能同席吃饭、不能随意说笑?

且可卿与贾蓉二人新婚燕尔,如漆似胶。虽也感觉到公公对自己的不同,倒也没多想。今日婆婆这么一说,虽然隐晦,也让可卿如五雷轰顶一般,又羞又愧又屈,当下跪下,发狠说自己要是存了那个心思,不得好死!

尤氏忙拉起可卿,劝慰道:“我的儿,我自知你是个好的,这才悄悄说给你听。你那个公公是专会在女人身上下功夫的,你是个小辈,性子又柔和,若被他哄骗了去,他是个爷,没什么事,只是你还怎么有脸见人,岂不是死路一条?”

“你没有亲娘,遇到这样的事能给谁说去?我没有一子半女,只当你是亲生女儿了,才给你说这掏心窝的话。你不用怕,咱们先把规矩立起来,以后照规矩来。他若是不守规矩,你只管叫我。”

听尤氏这番话,可卿伏在尤氏怀里哭着喊“娘”,婆媳俩自此成了母女俩。

两人抱着哭了一阵子,商量着怎么立规矩的事。

可卿说道:“有荣国府现成的稿子,我们照搬来用就是了。”

尤氏拍手道:“我的儿,我不知用现成的稿子吗?只是府里没规矩惯了,老爷不开口,谁能把这规矩立起来?”

可卿忽然想起贾蓉说过:老太爷贾敬,与贾蓉、贾蔷有赌约:二人何时考中秀才,他何时回府清修。何不请太爷回府立规矩?

尤氏一听,连声说了几个“好”,老太爷真能回来,凭老爷再怎么样,也不敢闹得太离谱。

婆媳俩商量妥当后,兴冲冲地过去荣府,与李纨、王熙凤说要请老太爷回府立规矩的事。

李纨笑道:“都想到一块去了。前儿,他们兄弟几个和蓉儿蔷儿还商量着,等老太爷寿辰请他回府呢。”

尤氏听了,便说道:“你珍大哥已经去太爷那里去请过安,兼请太爷来家来受一受一家子的礼。太爷因说道:‘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

“倘或后日这两日一家子要来,你就在家里好好的款待他们就是了。也不必给我送什么东西来,连你后日也不必来,你要心中不安,你今日就给我磕了头去。”

“倘或后日你要来,又跟随多少人来闹我,我必和你不依。‘如此说了又说,怕是难以请来。”

王熙凤笑道:“你且放心,有宝玉和怡康王亲去,必能请太爷回来。”

且说贾敬被请回了府,贾珍未敢预备玩意儿。一家人行礼吃饭按下不提。

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了名帖送寿礼来,贾蓉俱回了贾珍,先收在账房里了,礼单都上上档子了。贾珍的领谢的名帖都交给各来人了,各来人也都照旧例赏了,众来人都让吃了饭才去了。

寿宴后,贾敬坐镇,尤氏照着荣国府的稿子给合府立了规矩。

焦大说道:“早该如此!”,自此,凡有不守规矩者,焦大轻者动口骂几句,重者动手就打,下手就没个轻重。谁求情都不好使。

不出半月,宁府竟比荣府还讲规矩。

贾珍上有老爹坐镇,下有焦大监督。一家人吃饭,儿媳妇竟然回避。命丫鬟喊儿媳妇来问话,不是尤氏跟着,就是和贾蓉一起。

再喊贾琏一起去追欢卖笑,贾琏竟然说有媳妇了,就不能把种子撒到野地里去了。

贾珍慢慢回过味来,自己被贾珠、宝玉这兄弟俩算计了。

“好心计啊!”贾珍捻须感叹。又想到这些年两府的变化,也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咽,虽然如此,心里到底对贾珠宝玉兄弟疏离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