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阎忠的思想转变

“这第一,就是人口。”

邹山逐一说了起来。

“使君可能不知道,即使枹罕地区有着近二十万人,但我国发展太快,各方面都缺人。

打下了南面的河湟之地以后,我们得到了十六七万人。

张辽将军继续往南打,黄忠将军继续向东打,使得我们又得到三十多万人。

这五十万左右的胡人之中,至少有六七万人进入枹罕地区,大大缓解了我国的人力缺口。”

阎忠下意识看了看马蹄踩踏着的水泥路面,暗自点头。

根据探子的汇报,他早就大致清楚了夏国国内都在忙些什么。

采矿、烧窑、修路、修房子、修工厂,几乎一刻不停。

一开始他不明白,认为赵云就是个疯子。

但是,当看到一条条水泥路不断出现,一座座水泥建筑拔地而起,夏国商队源源不绝出关,夏国百姓人人生活富足,他突然就明白过来。

这样做,可以让国家富强啊!

可惜,除了赵云,别人都无法做到这些。

一方面,扯后腿的人太多了。

另一方面,不明白其中原理,想做也做不了啊!

“这第二嘛,就是这里的牛马羊。”邹山接着说道。

这时,马超插了句嘴:“还有狼,狼肉很好吃!”

邹山朝马超点了点头,笑道:

“没错,还有狼!

南面的大草原上,狼群也是成千上万,数之不尽。

有一段时间,军队每天都能捕杀数千头。

军队吃得腻味了,就将它朝王城里运。

总共算起来,最少向王城里运了六七万头狼。”

“学校食堂那段时间天天做狼肉吃,味道非常好。”马超露出回忆之色,“可惜了,后来就没有了。”

“呵呵。”邹山忍不住笑出声来,“一个多月就捕杀了十几万头狼,剩下的狼也害怕了,逃到别处去了。再要想吃,就得碰运气,看看能不能遇到一些落单的。”

阎忠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你们在草原上抢了很多肉食,才养活了那么多的人,对吧?”

邹山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们抢的,只是草原上的贵族。

贵族们手中的奴隶,以前过的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我国率军解救了他们,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五十万胡人,全被你们养起来了?”阎忠又是疑惑,又是吃惊。

“使君想错了。”邹山微笑道,“在我夏国,可不会养闲人。那些得到自由的胡人奴隶,全都帮着干活呢。”

阎忠想了想,问道:“总有懒人吧?”

“当然有。”邹山露出好笑的神色,“但在我们夏国,有着太多治人懒病的办法。比如,让他去矿山挖矿……”

阎忠知道,邹山肯定没有说假话。

夏国有着很多法律。

不干活的夏国人,肯定是违法了。

而违了法的夏国人,是不会被当人看的!

邹山继续说道:

“河湟之地再往南,再往东,的确不算好地方。

我听说,那边的地势更高,让人出气都困难。

而且,中午热死,早晚冷死。

一些人到了那里,莫名其妙就生病了。

不过,那片地方大得很,有着很多种野生牲畜。

野马,野牛,野羊,野驴,野猪,野狗,熊,豹子,狐狸。

对了,还有很多很大的湖,里面鱼虾无数……”

看着邹山的兴致勃勃,以及阎行和马超脸上的向往之色,阎忠不由得陷入沉思。

到底是自己眼光不行,还是赵云的眼光更加厉害?

假如赵云是当初的武帝,他会放弃匈奴人的故地吗?

答案是明摆着的——

不会!

因为,匈奴人的故地更大,人口更多,牛马羊等野物也更多。

“那些野物,你们要弄到也不容易吧?”阎忠回头询问。

他觉得,这就是关键。

东西就在那里,但你要得到它,非得付出很大代价。

付出的代价太大,就不值得去取了。

邹山点点头:“汉人不适应那边的气候,的确不容易得到。”

不过,他马上就话锋一转:“汉人去不了,但是我们有胡人骑兵!目前,张辽将军和黄忠将军麾下,大半都是胡人骑兵。”

阎忠表示无法理解:“养兵不要钱吗?你占了地方又没好处,不是亏了?”

“绝对不会亏!”邹山的语气非常肯定。

“被我们救下的二三十万胡人,以前就生活在那片地区。

官府把地方划拨给他们,让他们定期缴税,他们都很高兴呢。

用收来的税养兵,怎么会亏?”

阎忠再次陷入沉思。

他在想,如果是朝廷占了那种地方,会如何管理?

首先,应该会派一个出身于世家的高官过去。

这种高官,一定会狠狠地剥削那些胡人。

但是,胡人和汉人不同。

逼得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不会去逃难,而会奋起反抗。

河套地区的匈奴内附部落、凉州地区的羌人,都是这样被逼反了的。

大汉强盛之时,可以通过大屠杀来恐吓胡人。

但在大汉走向衰弱之际,朝廷就做不到这点了。

于是,河套之地丢了,凉州也丢了。

归根结底,不是新占之地无利可图,而是大汉的官员太过贪婪,总能把好事办成坏事。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过,他们就向别人说,边远之地无利可图,不如放弃算了!

拥有此类官员的朝廷,不衰败才怪!

夏国开疆拓土,爱惜生民,其实是在做正确的事。

不知不觉间,阎忠对于夏国,多了不少好感。

两人一路交谈着,使得前进速度相当慢。

用了大约两个时辰,方才走完了上升的坡地和山地,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河湟之地。

这里河流众多,地势平坦。

一眼望过去,到处都是长势很好的苜蓿。

“这么多?”阎忠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邹山对这边还是有些了解的,介绍道:

“在我们占领这里之前,这边也在种苜蓿。

不过,种得不多,也种得不好。

春天的时候,农业司的人来到南面,对胡人们加以指导,这才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自从上个月开始,每天都有几十车的苜蓿运往王城。

要不然,工部才不会修这条水泥路呢。”

阎忠四下张望,发现西北方向两里左右,有许多人正在忙活着。

马超问道:“他们是在采摘苜蓿草尖吗?”

鲜嫩的苜蓿草尖,是非常优秀的食材。

无论是炒着吃,还是涮火锅,炖汤吃,都很美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