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新模式

工钱日结,事实上在这个时代,是不普遍的。

有钱的是大爷,那些掌管发钱的,对于那些打工的,从来都是没有半分好脸色的。

不克扣你工钱就不错了,还想每天给你结算?

想的倒是不错。

所以说,有钱的资本,就没什么好东西。

这工钱日结是沈安安提出来的,扣一半,也是她提出来的。

这是防止有人蒙混日子,故意拖工期,不好好干活。

而沈家手里还攥着一半的工钱,半路跑掉的,自然拿不到,这也是一重保险。

这些人听到每天都能拿到一般的钱,自然开心了起来。

“哎呦,瞧瞧,到底是大东家,这办事就是爽利。”

“就是说,这下我感觉浑身都是劲儿,干一天回去能给孩子买点零嘴呢。

我家那口子成天说我光吃不做,回头看我用钱堵他的嘴。”

一时之间,众人纷纷对郑小云歌功颂德。

这让郑小云心情好了一些。

“好了,今天只有一下午的时间,你们自己领料子,写明自己能做多少件。

但有一点,丑话我要说在前面,每人每天必须完成二十副手套,这是最低标准。

秋芽,验收工作你来做,防止有人糊弄。

这货是卖给官府的,不能出岔子。

否则我们沈家顶多赔点钱,但是你们以后要再想干这个活计,可就找不到了。”

沈安安到现在为止,才知道李婶的名字原来叫李秋芽。

话说李叔叫啥来着?

沈安安有些无语的想着,很想问问原主,这么多年是怎么做到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泡渣男的。

好吧,终究是没想起来李大山的爹叫啥名字,李叔李叔叫顺口了,倒也无妨。

“东家,你这话的意思是,咱们以后能有个长期的工做?”

杜大娘也激动了一下。

毕竟像她们这些女人,除了农忙的时候有事情做,平日里就算出门做工,给人家缝缝补补,洗洗衣裳,一天也就赚三五个铜板。

这沈家的活容易做,东家厚道,给的钱也多,这都是出了名的。

她们能被选上,自然手上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再者,做手套这些,其实只需要针脚细密就好,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如果能一直做下去,对家里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进项。

郑小云自然明白她的意思,挑了挑眉,颇有些飞扬的神采。

“当然,这本就是一个长久的生意。

等过了年,天气冷的时候,起码还得两个月。

这生意至少还能做一阵子。

再者,等天气暖和,我们家自然会推出新的东西来。

到时候依旧是要雇用人,用生不如用熟,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众人一下子议论起来,难掩兴奋。

等到众人安静下来,郑小云才说道:“其实按天算钱,对于你们来说,是你们亏了。

我这里还有一个方案,那就是按件计钱。

同样的,最基础的任务,还是二十件起步。

二十件,保底给你十三文钱。

但是你一天如果能做三十件,那么多出来的,每一件东西,以一文钱计算。

也就是说,你可以拿到二十三文钱。

多劳多得。

当然,为了避免有人滥竽充数,拿次品糊弄我们,每天我们都会验收。

如果发现一次不合格,那么不好意思,我这儿,不会再用你。

都是街里街坊,知道你们要过年,同样的,我们也要过年。

我们沈家不是开善堂的,没道理把钱往外送。

所以一种是一天十三文,最少二十件东西。

第二种则是超过二十件,按件计算。

你们愿意选哪种?”

其实这个问题,答案非常明显。

所有人几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种。

本来嘛,之前就有人心里不平衡,有的人手快,有的人手慢。

这就导致有的人做的多,但是拿的钱却跟其他人一样。

但是现在这样一来,就大大激起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同样是二十件货品,做得快的先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一文钱一件啊,我的老天。

这要是手速快的,一天至少能赚四五十文。

“东家,我们选第二个,按件计数,多劳多得!”

“对对对,我也是。”

见众人面露喜色,意见一致,郑小云叹了口气,果然被她的闺女又料中了。

之前来的时候,女儿就跟她说,逼人赶工,不如让他们自愿赶工。

而且还要念着沈家的好。

女儿说出这个主意的时候,郑小云还觉得不能成。

因为她自己也做过手套,耳罩之类的,一天下来,也就做十几套。

没道理那些人会给自己拼命。

但是她还是低估了钱的威力。

“行,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吧。

今天依旧发半天的工钱,大家上工吧。

明天开始,就按件计算工钱。

小豆子,你来,你认识字,会记账吗?”

小豆子听到郑小云召唤,赶忙上前:“小人学过一些,会记账。”

“嗯,很好,回头你把这些绣娘的名字都统计下来,这里有一个样板,就按照这个来。

每天每个人做了多少件,都计算出来。到时候,好计算工钱。

记住,每天让她们按手印确定,这数字不能糊弄。”

小豆子赶忙应下,沈康从自己身上的小背包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其实画的是一个方格子。

很简单,第一行是人名,第二行是计件数,第三行是每个人的工钱,第四行则是个人签字,不会写字按手印就成。

然后右下角还有一个所有人工钱的汇总。

当然抬头还有日子,某年某月某日。

一目了然,异常清楚。

“呀,这种,这种方式,小人还是第一次见。这个好,一眼就能看清账目,还不容易出错。”

沈安安见过这个时代的账本,看两眼就让人头大。

就比如他们家的,虽说也分哪一天的,但都是进料某某某,耗费某某某,卖出啥啥啥,进账多少多少。

一行行下来,想要对账,麻烦无比。

沈安安没有学过财会,但是现在这个小店账目往来也不大。

起码的统计表格,她是会的。借贷记账法也略懂毛皮,应付现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绝对够用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