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玉树临风(1)

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目不斜视,飘然举步。

典官在前面引路,宋玉紧随其后,一步步,向他心目中的最高位置-----楚宫走去。

青石磨平的地面十分光洁,倒映着他一身宽大的紫衣,青萍之风轻呵着他刚刚戴的上冠,宋玉举手整了一下冠,心中感慨:

两年前,自己还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而今已是二十而冠的成年男子了。

两年来,他与熊况行走江湖,遇到好心人请他们去表演,有时进村被恶犬追赶,有时辛苦挣得的铜贝,被半路上的强盗夺走,有时看见流离失所的老人,熊况会毫不犹豫把仅有的铜贝全部赠送。

几乎在行走的每一天,都在体会着人间的况味。

除了勤勉读书,就是四处打听屈原先生的消息,萍踪不定,传说漂泊在河源一带,朝廷方面没有人出来为他请求回城,也无召回之意,消息越来越少。

熊况有意让宋玉投身到黄门之下,和他一样做个门生,可以领到一口温饱,但宋玉却认为,他到郢城一为求师学艺,二为报效朝廷,现在求师不得,他打算跻身丹墀,他自信这两年来的积累,他的才智完全可以为国效力。

一日,有一位宫廷卫士登门造访,来者正是他要找的儿时好友宋平。原来宋玉这两年所写的文章与出色的才貌,早在京都传开,找宋平难,找宋玉就容易多了。

他乡遇故人,而且是宋玉找了很久的家乡人,两人彻夜长谈,听到宋玉希望进宫求职的打算,宋平十分赞同,他向宋玉要了几卷新作的辞赋,让他耐心等待,就起身告辞了。

几天后,宋平传来了好消息,大王要召见他进殿面试。

宋平将宋玉创作的作品先是交给一名青年官员景差,景差早就耳闻于郢都街头,有一位杂耍艺人的搭档,会写绝世的美辞,文风酷似屈原,心仪已久,阅完他的新辞后,立即在大王面前极力举荐,宋玉终于得到了被召见的机会。

等到进宫的那一天,宋玉早早地等在宫门外,典官依次召集进殿的人员,唯独没有宋玉。

上朝的人都散了,宋玉等到景差出来,并问为何没有召他上殿?

景差支支吾吾,安慰他耐心等待,并没有告诉他朝中一班文人惧怕宋玉到来,会被大王赏识,暗中进馋,说一个打把式卖艺的要饭的人,能写出什么文章,不过是胡诌几句顺口溜唱几段莲花落,好在要饭时讨好主人家,大王身边缺这样的人吗?

宋玉这个名字在大王的字典里消失了。

时间一天天地流逝,进宫之事没有一点希望。

虽然宋平、景差已尽力了,但机会之门就是没有向他打开。

这一日,景差随楚王到花园赏花,4岁的太子完也被允许一起玩耍。

景差灵机一动,他经常进入后宫,与太子也熟,于是主动过去抱过他,问他会不会吟辞让父王高兴?

太子摇摇头,没人教他。

景差故意皱起了眉:

“要想天天出来玩,跟着大王,大王每次赏花后,都会让大臣们作辞,如果太子不会,大王会生气的,再也不会让你跟着。”

太子害怕了,将脸贴在景差的胸前央求着,快快教他背辞。

“好吧,臣先说几句,你要记住了,如果大王问起是谁写的,你就说是宋玉,宫中人人都知道他。太子,记好一定要说宋玉,大王听后一准高兴。”

太子完仰起小脸,跟在景差后面一句句读,很快就学会了。

欣赏完桃花梨花,君臣一行来到花园中的长廊休息,文臣一边走一边吟颂春光美景,极力奉承献媚,好在楚王听惯了这样陈词滥调,竟也听得心顺气和,十分受用。

轮到太子了,自然是跳过去不用吟的,没想到完站起身子行了一个大礼,高声吟诵: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调子读得铿锵悲壮,奶声奶气的童声,一反一派溢美之辞,把众人吓一跳,楚王反复低吟,问道:

“这是孩儿自己想出来的吗?”

太子摇摇头,回头看着景差,停了一下说:

“是,是一个叫宋玉的人写的。”

“宋玉是谁?连太子都会读他写的辞,谁知道他在哪?”

景差急忙出列回答:

“就是大王早就想召见的外乡人。”

这个回答补了楚王曾经召见过的事实,又把楚王思贤若渴的形像放大了。

“好,明天就让他上殿吧。”

他倒想看看,能迷住太子的外乡人,到底有何才气。

玉树临风。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要脱口而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