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第三章 思想的能量3

思想是行为之父

思想,是行为之父。一个人如果没有心怀成功与幸福的梦想,就不可能拥有成功和幸福。

看一看周围的人,你就会发现,无论他们的境况如何,总是想法先行一步的。如果之前没有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化学研究,巴斯德不会成为一个化学家;如果早年没有一心一意想着发财致富,洛克菲勒也不会成为身价百亿的石油大亨。经过专注的思考、追求,人们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功成名就者与碌碌无为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他们思想方面的差异。有一个人,从18岁就开始做水手了,然而到了80岁时仍然只是船上的一名普通的装卸工。他大概会抱怨自己命运不济,然而却没有意识到一切都应该归罪于自己,导致他一生平庸的根源在他自己的思想当中,而非环境所致——潜意识里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当船员的料,从未有过更高的期许。当然,也许他曾梦想做一名船长,或者干点别的事,发点小财,但这些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不够强烈,不够牢固,没多久就在现实生活的惯性轨道中磨灭了。如果他极度不满,并把这种不满转化为开辟新生活的行动,那么到最后,他肯定会有所收获。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有一句台词说的也正是想法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亲爱的布鲁图,真正该责备的,并非宿命,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只会是微不足道的人。”

这个道理,东方的大师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印度古老智慧的结晶《奥义书》里就提道:”一个人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吸引力法则

一般而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一个个想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一个人的性格完全系于他终日所思。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感觉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因素。

无论你的生活状态如何,它都是对你内心世界的反映。你的看法,无论有益或有害,都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深入你的内心,并在那里生根发芽,然后就像一个前后步骤相互承接的数学题一样,决定了你最后的命运。

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习惯称上面所说的这种原理为”吸引力法则”。他们指出人的思想只会吸收那些自己认可或倾向的观点,就像这些观点早已存在自己的思想中了一样。因此,如果你心怀畏惧,并且这种感觉不断变强烈的话,那么你所畏惧的事也许迟早会变成现实。同样,珍存在你心中的念头也极有可能梦想成真。

思想与环境

不必费力搜寻,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屈服自己的卑微出身,顽强拼搏,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两个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曾入主白宫的安德鲁·杰克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他们都出生于最底层的穷人家里,尽管生活困窘,却坚信自己可以超越环境,可以打拼出另一片天地。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是在为整个国家效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