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半年后,中漠电子和信息管理局。

柏时刚刚经历了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次会议,在以电管局为主导的会议上,乌兰21所高校、12家研究所以及8个地方部门对是否通过《超大型望远镜建议书》做最后的抉择。在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柏时争取到了三家大型天文台的支持,建议者的署名就印在扉页上。

一共41位代表,票数过半即通过,投票环节戏剧性地出现了二十比二十的状况,最后一位代表来自西海岸某地的旅游局,也是《建议书》中一处选址的代表。

根据规定,代表要简要陈述同意或拒绝了理由,大部分拒绝的理由都模棱两可,例如甚长基线已经承担了接下来半个世纪的天文学的发展,或是看不出《建议书》里有什么新意。

柏时遇到了司默曾遇到的问题,不能告知委托方事实,编造的理由又缺乏竞争力。

旅游局代表清清嗓子,显然对自己所在的位置有些惶恐,他深知自己不能向其他代表一样随便复述一个理由。

“我觉得《建议书》具备足够的可行性,我看到上面有一段写到望远镜需要一块洼地,这种地方在石凼实在是太多了,随便指个村子,十个有三个就在凼里,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勘探部门能对石凼做个细致的地质探测,便于石凼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局代表在《建议书》在末页签上字,21个签名意味着超大型望远镜的寻址工作正式启动,相关机构将对《建议书》上提及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评价。

柏时作为项目负责者将把工作重点转向《建议书》的重点,暂时放下原先的职位。

司默解决了很多问题,突破性的发现确认引力源的大致位置,但就像他说的,数据不够,唯一的结论是离乌天非常近,而甚长基线暂时没有能力把引力源位置的误差纠正到两位数。

在电管局工作期间,柏时断断续续地填充《建议书》,差不多用了五年才让它看起来有执行的价值。完整的《建议书》正陈列在战略部门某处,会议上出现的是经过合理删减的。

柏时没有打算召集原先的团队,虽然这样可以加速进度,但寻址工作要花费的时间是个未知数,更别提他向团队保证过,未来的工作很轻松。

会议结束后,柏时找到了旅游局代表,他对所谓的凼很感兴趣。

“你之前说的凼是?”柏时走在代表的左边,看似不经意地提起。

“就是一种洼地,差不多有几百米宽。”代表快速用爪子比划了一下,投去疑惑的眼神。

“有多少?”柏时问。

“那太多了,我老家边上都是,翻过一个就又是一个。”

“麻烦问一下,石凼是在?”

“南方的东边靠海。”

“谢谢。”柏时放缓了脚步,随便拐进了一间办公室,等待代表从视野里消失。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如何从数不尽的凼里挑出他想要的,以及如何把采集地质条件的工业器械运进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