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和议

金世宗在金国十位皇帝中是比较独特的一个,独特在这个皇帝看待任何问题眼光都很长远。

实际上早在金大定二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年底在契丹起义平定之后世宗就派仆散忠义和志宁南下开封坐镇,以防南宋北伐。对于当时两国边境的局部冲突世宗特意交代勿要轻启战事,争取以武力威胁让南宋重新执行当年的绍兴和议各项条款。

金大定三年、南宋隆兴元年四月,陕西方面金军在南宋吴璘退兵后收复早先被侵占的州县,宋军退回大散关以南暂时无力北上,金军仅需在江淮战场上遏制宋军即可。于是仆散忠义按照朝廷指示不断派使者前往临安,多次要求南宋恢复执行原绍兴和议条款,并归还完颜亮兵败后被宋军攻陷的海州、泗州、唐州和邓州。

国家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堪,世宗对打仗没兴趣,对灭亡南宋也没兴趣,他只有一个目标: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富足安康。为了这个长远目标一定要少打仗。战争劳民伤财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两国交战只是方法,主要还是为了让南宋给钱,只要南宋愿意给钱,咱尽量不打仗。

金国的使者往临安和建康跑了一回又一回,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世宗毫不气馁,堂堂大金国又不是出不起这点儿差旅费,给我接着派使者谈,就不信你南宋不松口。huye.org 红尘小说网

一心想要和谈给国家争取利益的世宗没能等来南宋的岁币,反而等来了南宋北伐的大军。和谈暂时无望,果断下令仆散忠义率南京开封金军主力前去抗击。

仆散忠义不负所托,在部将志宁、夹谷清臣等人帮助下大坡宋军北伐部队,宿州之战和符离之战摧毁了宋军北伐主力,孝宗的隆兴北伐战略彻底破灭。

宋军北伐虽然输了,但国力底蕴仍在,金军能打赢一场防守反击却不一定能打赢后续战斗,鉴于当时绍兴和议前原属于金国的海泗唐邓四州还在南宋手中,世宗在符离之战后没有让金军继续追击,而是派出使者前往南宋朝廷希望恢复和谈:打仗多不好,我们两国交好和气生财。

打打谈谈,通过最小的战争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才是成熟政治家的表现。

金大定三年、南宋隆兴元年八月,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提出了金国的议和条件:南宋交还所占的海泗唐邓四州;恢复岁币;国书称臣;将中原南逃百姓全部遣送回中原。

之前史浩罢相之后,在太上皇赵构的建议下,绍兴年间宰相汤思退重新入朝担任次相。赵构把汤思退召回朝中是有目的的,汤思退是秦桧党羽,政治路线一向与秦桧一致,面对金国可以无底线和谈,而这也是赵构想要的,当年被金兀术南下吓破了胆子,现在金军又有南下的危险,那可万万不行。

太上皇不干政?不存在的。

对于金使提出的要求,汤思退建议照单全收,议和最重要,什么国土不国土、岁币不岁币、尊严不尊严的,不重要。

汤思退虽然力主无底线议和,但首相陈康伯和枢相张浚坚决反对,鉴于宋军新败不宜再战可以和谈,但一定要为国家争取利益,寸土也不能让。

在于宰执们慎重商议过后,孝宗决定派使者前往金国,谈还是要谈的,形势比人强打又打不过,但一定要多跟金国扯一扯,争取少赔点儿。尤其是海泗唐邓四州归属问题绝不能退让,其他的如果金国实在要坚持,就当保住国土的代价,暂且同意。

朝廷派出了一名叫做卢仲贤的官员作为使者前往金国,卢仲贤此人并非京官,而是一名地方官,当时正在淮西安抚司任职。之所以选他出使,是因为此人是汤思退亲信。

八月底,在孝宗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在领土问题上退让之后,汤思退在卢仲贤临行前专门交代他,如果金国一定坚持割让四州,尽管答应便是。

九月卢仲贤来到宿州金军大营,见到了仆散忠义,仆散忠义发挥了金国一贯的黑社会式的谈判风格,连吓唬带忽悠,一通操作下居然把卢仲贤玩弄于股掌之中,全盘接受了金国的要求,连一点儿异议都不敢提。

金大定三年、南宋隆兴元年十一月,卢仲贤回朝复命,带回了他的和谈成果:

一、两国往来国书宋孝宗称金世宗为叔父;

二、宋割让海泗唐邓四州给金;

三、每年岁币按照绍兴和议约定缴纳;

四、宋遣返南逃至宋境的中原百姓和官员。

反复叮嘱要据理力争结果去了没发挥任何作用,等于是一台复读机把金人的话又带回来复述了一遍。听完卢仲贤汇报孝宗勃然大怒,立即将卢仲贤贬官发配到了郴州,并向群臣表示不再和谈,金国要战就战,绝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眼看着议和陷入僵局,金国君臣一点儿都不急,最急的是汤思退。当年就是因为对金态度软弱惨遭弹劾才被罢了相,如今赵构力主自己再次任相可不是为了念及旧情,而是要让他发挥他的政治态度,促成宋金议和,议和如果不成,不仅自己相位不保,连赵构这个保护伞也会抛弃自己,万一再被主战派反攻清算,怕是晚节不保下场会更惨。

狗急跳墙的汤思退实在是没办法了,找到了赵构禀明情况,希望用孝道来压一压孝宗。

丧权辱国对于太上皇赵构来说就如同喝凉水一样轻松,在他的开导下,孝宗终于决定认怂,毕竟与绍兴和议相比这次金国还允许南宋称侄儿不用称臣,也算是有所收获了。

孝宗决定议和,但朝中主战派态度坚决不肯让步,首相陈康伯更是苦劝,绝不可割让海泗唐邓四州,但孝宗心意已决,没有理会反对声音,派了使者魏杞携带国书前去金营交换金国国书。

孝宗这次留了个心,精挑细选,派遣的大理寺官员使者魏杞是个硬汉。由于之前朝廷关于议和条款举棋不定耽误了时间,魏杞到达盱眙金营时已经是隆兴二年八月,距卢仲贤上次出使金营已经晚了一年。俗话说得好,夜长必然梦多,金军主帅仆散忠义一改曾经许诺过的条款,要求在原有条款上新增岁币二十万,并额外割让商州、秦州给金国。

硬汉魏杞根本不怵仆散忠义,狮子大开口是吧,坚决不同意金国的坐地起价行为,国书我已经带来了,同意咱们就交换,不同意拉倒,不伺候。

仆散忠义同样强硬,一向黑社会作风会让你南宋使者在我这儿讨到便宜?下令把魏杞关起来,不准他回朝复命。

不仅如此,仆散忠义又借口南宋迟迟不履约再次兴兵南下,今大定四年、南宋隆兴二年十月金军渡过淮河,连克楚州、濠州等地。

消息传来,南宋举朝震惊,孝宗更是悔恨不已,当初首相陈康伯因不肯同意割让四州自请罢相,汤思退升任首相后弹劾张浚阻碍议和,年迈的张浚在罢相赴任外地路上病逝,朝中已被主和派把持。

如今金军再次兴兵南下,南宋国防告急,为了稳住前线,孝宗命令首相汤思退到前线总领军务。

南宋向来有宰相外出带兵的传统,孝宗的安排并无不妥。可汤思退既贪生怕死又一门心思惦记着议和,坚决不肯奉命到前线,孝宗连续催促都没用,就是不去。

卑微求和的主和派终于引起了众怒,隆兴二年十一月,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疏,要求把主和派宰相汤思退、副宰相王之望等人处斩,召回主战派首相陈康伯主持大局。

舆情如此汹涌,再不处理怕是要闹出群体事件,靖康之变才过去几年,很多人还记得当年被太学生们锤死的汉奸。孝宗见汤思退如此不得人心,本来也想换掉他,正好顺水推舟将其贬官外放,陈康伯官复原职再度回朝担任首相。

陈康伯回朝只是说南宋不再无底线求和,而不是说就不再议和,隆兴二年十一月金军已经打到了扬州,在金国名将徒单克宁进攻下,南宋江淮防线被打了个对穿,扬州再进一步就是经瓜洲渡江,在这场战争中孝宗已经输光了赌注,没资格再玩儿下去了。痛定思痛后,孝宗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金营,同意金国后来增加的条件,换取两国休战。

是和是战?主动权在金国手中,此时金国的态度很有意思,世宗在军事上占有如此之大的优势下,同意两国议和,以十一月此次和谈内容为最终条款,罢兵休战不打了。

如此轻易就同意议和与之前历任金国皇帝都不同,当时金军已经到了扬州,可以说再进一步并不难,金军仆散忠义、志宁、徒单克宁名将如云,南宋这边李显忠符离兵败后被革职贬官,能打的一个都没有,可以说只要金国想,打过长江去统一全天下是很有希望的。

但即便在这种千秋功业的诱惑下世宗还是放弃了,只要是战争就是劳民伤财,完颜亮才死几年?统一天下对金国皇帝、大臣和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只要打的对面称臣纳贡就行了,还能把岁币用在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何乐而不为?

以战迫和一直都是世宗的指导思想,不做好高骛远的春秋大梦,只要国内太太平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当到这份儿上,挺透彻。

既然两国皇帝已经把议和的基调定好了,那就正式签约吧,经过与仆散忠义的初步磋商,宋金两国将条款拟定好,接着,金大定五年、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正月,南宋使者魏杞来到中都,见到了金世宗完颜雍。

为了国家利益,魏杞之前与仆散忠义多次谈判谈崩,如今朝廷已经答应合约条款,按理来说魏杞只要来呈递国书就行了,但魏杞胆大心细,面见金国皇帝好不怯场,当着世宗的面居然提出让金国少要点儿。

好家伙,胆大包天的魏杞这是把金国朝廷当成菜市场、把金世宗当成卖菜大妈了,说好的议和条款到了最后交换国书阶段还敢讨价还价。

好在世宗气量大,没有一气之下把魏杞给砍了,而是把他先安置下来,然后派人告诉他,条款不仅不能少,你们送过来的国书里面自称的“大宋”也得改,大什么大,普天之下只有大金,你们也就是个“宋国”而已,把你们的“大”给我去掉。

魏杞坚决不同意,大宋就是大宋,坚决不改,与金使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放出狠话,尽管再战,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

金使这下子被镇住了,寻思着你魏杞只不过一个使者而已,又不是南宋宰相,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是宰相这仗是你说打就打的吗?

眼瞅着和谈又陷入僵局,魏杞又态度强硬,金使灵活的很,你魏杞不给朝廷汇报不怕酿成大祸被砍头,我大金皇帝就在中都城中,有事儿汇报领导准没错,于是便把魏杞的和谈意见汇报给了世宗。

也许是已经厌倦了与南宋无休无止的扯皮,世宗同意了魏杞国书中“大宋”的称谓,并且还很大度的免去了遣返南逃百姓、岁币不但不增加,还在原绍兴和议基础上银绢各减少了五万岁币。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魏杞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只是摆了个强硬的态度,居然能换来金国如此大的让步,马上见好就收不再额外主张,回朝复命去了。

于是,经过隆兴年间南宋北伐和金国反击,两国再次议和,规定:

一、两国往来国书宋孝宗称金世宗为叔父;

二、宋割让海泗唐邓秦商六州给金国;

三、每年各缴纳二十万两匹银绢岁币;

四、为两国百姓生计考虑,以后如有两国百姓跨国投奔的,不再强制遣返。

对于南宋来说,不需要再称臣,改为称侄儿,虽然辈分低了一辈,但考虑到当初签订合约的熙宗和世宗原本就是平辈,而孝宗是赵构的儿子辈,称侄儿并不过分。其他方面领土虽然割让了六州,但这六州原本也是绍兴和议时就被金国占据的,如今只不过又回到了绍兴年间疆界,岁币方面虽然南宋不缺这点儿钱,但北伐失败了还能通过和谈的方式省钱,值得庆贺。

总而言之,隆兴和议对于南宋来说是个绝对意义上不公平,但相对于绍兴和议已经强太多的和议,通过外交谈判取得这样的成果,着实不容易。

对于金国来说,意义最大的恐怕就是最后一条,史书记载“怜彼此之无辜,约叛亡之不遣”。

要知道,金军南下灭亡北宋,几十年来中原人民都视金国为仇寇,许多老百姓一门心思的想要南下投奔南宋,古代社会人口是最大的财富,之前历任金国皇帝严格要求遣返偷渡者,就是害怕人口被南宋吸血,到后来越来越不如南宋。

既然世宗敢于放开边禁,那么说明他已经有了留住百姓安居乐业的自信,而当时的金国通过一系列措施,也确实逐渐恢复了国内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即使与南宋相比也不遑多让。

在世宗一系列惠民措施中,最著名的就属“通检推排”政策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